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阿努帕·潘達:印度早期藝術中佛陀形象的演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30 11:38:32 | 文章來源: cafa

2014年5月27日下午6點,印度佛教美術系列講座第二場在中央美院圖書館報告廳精彩開講。阿努帕·潘達教授此次講座主要討論兩個問題:首先是佛教藝術中佛像表現從無偶像到有偶像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包括潘達教授在內的關於此問題的種種討論;其次是關於佛教雕塑風格三個流派的發展演變,即犍陀羅、馬圖拉和薩爾納特地區的佛像特點。

佛教藝術內在矛盾在於佛陀自己反對任何藝術上的描繪,但印度藝術又擁有對佛陀最精彩的藝術表達。佛陀訓誡信徒不可以參與歌舞,寺院的墻壁也不可彩繪。臨死前的佛陀對於渴望看見他肉身的比丘説:“夠了,你為什麼非要見我這污穢不堪的身體呢?我的教誨已構築了我的肉身。”因此,正統佛教是在對藝術的漠視中發展起來的,但在佛教的經典裏也有相反的陳述和自相矛盾的文獻。就這一點而言,呈現了兩大問題:第一,佛陀的形像是如何出現的?第二,佛陀的形像是基於何種規範被描繪的?

在諸多宗教文獻中,對佛陀有著不同層面的描繪。而在佛教藝術中,佛陀形象經歷了無偶像到有偶像的階段。對佛陀形象的崇拜從借助符號開始,以此來表現佛陀的出現。這些象徵物有窣堵坡、法輪、佛的腳印、菩提樹和傘蓋。佛教中三身教義的發展為佛陀形象的誕生提供了哲學和宗教理論。三身中最早的一身是法身,它不是肉眼可見的,而是一個終極的無限的概念,對藝術的表現而言毫無用處。接下來是報身,或稱光明身,他光輝燦爛卻又及其精微,人類無法用肉眼對其進行把握,於是報身也無益於藝術。第三身是化身,是佛陀理想的表現,人可以通過肉眼看到,他可以被世俗表現。三身教義理論的完善調和了佛教典籍教義與平民信徒渴望崇拜肉身之間的矛盾,為日後佛陀形象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早期佛陀藝術形象的確立分別在犍陀羅和馬圖拉兩地完成。在馬圖拉,藥叉崇拜非常盛行,它直接影響了佛陀形象的創造。而在犍陀羅,佛陀形象呈現希臘化風格,即阿波羅式。這兩種樣式都借鑒了當地流行傳統,只是到了後來才開始有了相互影響和交流。

以蘇珊·亨廷頓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在討論印度早期佛教藝術時,以一篇《早期佛教藝術與反偶像崇拜理論》迅速瓦解了從無偶像到有偶像論。他試圖構建非偶像符號與各地區宗教信仰間的聯繫,而不考慮佛陀形象本身。但遺憾的是,他的論證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亨廷頓把空寶座視為聖地菩提迦耶的象徵。而阿努帕·潘達教授通過幾幅浮雕作品中對空寶座的描繪表明,空寶座實際上是對佛陀出現的象徵。

西元1世紀,貴霜人在印度次大陸建立了帝國,並逐漸被印度化。在他們的資助下,犍陀羅和馬圖拉兩大藝術流派同時興起。他們遵循著截然不同的審美模式。犍陀羅藝術受到希臘化藝術的影響,崇尚感觀藝術之美。犍陀羅早期佛陀圖像的特點是:頭光平整無裝飾,尺寸較小。頭頂肉髻寬闊沉重,白毫明晰。佛陀眼睛睜開凸起,臉型橢圓,唇上有髭須。身軀表現強調肌肉組織。沉重的長袍十分厚重。身旁的脅持菩薩有運動員般健美的身材。到了成熟階段,佛陀頭光變大,身體比例更加協調,眼睛呈現半閉沉思的狀態,髭須不再明顯,長袍更為輕薄。而在圖像志方面,以降魔成道、轉法輪印等題材為例,都經歷了一個從錯誤的圖像表達到正確圖像表達的過程。

而馬圖拉地區的佛教藝術也隨後興起,並在後來笈多時代超越了犍陀羅藝術。阿努帕·潘達教授認為,除了當地的藥叉崇拜的影響,瑜伽修行者的身軀形象也是馬圖拉派佛陀形象塑造的模本。馬圖拉派和犍陀羅派都強調佛陀的身姿,但二者的靈感來源並不一樣。早期馬圖拉佛陀形象頭光很大,但只在邊緣有扇形裝飾,頭部無頭髮,臉型是厚重的圓形,四肢呈現三十二像和八十種好的形象。到後來,佛陀的頭光就有了更為繁複的寶珠紋、棕櫚紋、扇形紋等裝飾紋樣,佛陀也有了螺發,沒有了白毫的標誌,但臉型更加豐潤細膩,並開始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薩爾納特地區的造像特點是面部更為柔和,眼睛呈半閉狀態。它與馬圖拉地區相比,衣袍沒有了衣褶,而成了一件平整的單衣,身軀輪廓更加清晰,四肢更加修長。頭光雖然做了裝飾,但中心部分是平整的。總之,薩爾納特地區的佛像是優雅的身軀配上修長的四肢,衣服顯得更加輕盈柔和。

Q&A

問:教授您好,請問為什麼對佛陀的眼睛的刻畫從早期的雙眼睜開變成了成熟期的雙眼微閉?

答:當佛陀的雙眼完全睜開的時候,他更像是以王的姿態審視世俗世界,但後來人們刻畫他雙眼微閉是表明佛陀開始關照自己內心,同時審視兩個世界。表現了他徹底的頓悟。

問:我們在很多地區的佛教造像中都看到了螺發,請問教授螺發這種表現手法最早産生在哪個地區?

答:我更傾向於它産生於犍陀羅地區,它其實也是工匠不斷嘗試如何使佛陀頭部更加美觀的結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