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Filippo Fabrocini《未知之境》做客中央美術學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6 10:23:21 | 文章來源: cafa

2014年5月21日晚上六點半,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會系列講座“未知之境”和“面臨未來的藝術家”在中央美術學院7號樓紅椅子報告廳開講。本次講座分上下兩場,分別由Filippo Fabrocini和孫策主講。

Filippo Fabrocini,義大利著名策展人,中文名為周思遠,曾任羅馬格利高利大學哲學系教授,教廷博物館及伽利略博物館顧問,現任中國時尚傳媒集團藝術總監。他出生於收藏世家,曾直接參與喬托、卡拉瓦喬、倫勃朗及後印象派藝術大師塞尚、高更以及梵谷等畫家的藝術品交易。

孫策,國內著名職業藝術家,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2006年推出作品《輓歌》系列,獲得新銳藝術獎;2011年推出作品《移動山水》系列;2013年于魯迅美術學院演講《看的歷史》獲得極大反響。Filippo Fabrocini稱他為未來中國最可能成為一流藝術家的人。

Filippo Fabrocini:未知之境

Filippo Fabrocini主講主題是“未知之境”,他提到曾經和中國某一策展人就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進行討論,該策展人認為這一時期的藝術屬現實主義藝術,甚至將其與寫實手法完全等同起來。Filippo對此極為震驚,他認為中國藝術家對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有著嚴重的誤解,於是特以藝術與宗教的關係為切入點分析當時作品表像背後不可言傳的境界。他主要講述多個世紀、多個國家的歷史發展狀況,從印度到文藝復興,再到達利、高更,最後引申到中國的三代當代藝術家,以一種跳躍式的方式尋找出一條相對靈活的線索來表達始終變化著的美術史。

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之前,藝術都是服務於宗教的。從時間和空間角度來講,這幾個世紀的藝術在歷史上幾乎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開始關注技巧和工具的選擇及表達方式,而非以往特定的宗教含義,自此藝術開始發生顯著的改變:藝術逐漸擺脫宗教的束縛,開始追求自由。

通過對比安吉列科和拉斐爾的藝術作品,深刻揭示了西方二元論思想是如何建立的。Filippo認為,安吉列科對地板近乎偏執性的精確描繪,是歷史上第一次對某一個空間氛圍所營造的樂趣勝於宗教的描述,開始關注于描繪所看到世界的面貌。這種轉變在哈貝馬斯看來,是現代性開始覺醒的關鍵,也就是藝術開始向宗教説“不”的時刻。在拉斐爾的《屠殺無辜者》中,觀者紛紛理所當然的認為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懷抱嬰兒仿佛衝出畫面的女人。但Filippo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拉斐爾的技巧相當精確,以一種科學家的方式企圖呈現隱藏在圖像中他真正想突出的核心人物,即在契合黃金分割的螺旋形構圖中,其中心點才是畫面的中心,也就是前一秒被抓的嬰兒。整幅畫面所帶來的張力及衝擊力也來源於這一科學且完美的數學結構。藝術發展至這一時期,藝術家們已開始使用科學和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將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呈現給觀眾。

Filippo接著以安吉列科代表作Annunciation為例,畫面中被強烈光線照射的白墻,向觀者展示了一種虛無的空間。事實上,畫面並非表現現實場景,而是取材于畫面左方隱藏在天使後聖人的想像。這一空間屬精神體驗的靈性空間,並不從屬於某一時間維度,因為聖人存在的時間已是該宗教故事之後的數世紀。畫面中虛無的空間甚至已超出某一確定的宗教。他還將這種虛無的表現方式與中國畫中的“留白”相聯繫,認為“留白”亦是展現出人們無法用邏輯解釋的、不可預謀的未知世界,並且這一未知不可通過固化的形象展現,人們也在這一未知中獲得了自由的想像。

提到中國當代藝術,Filippo將中國當代藝術細分為三代,由第一代對宏大敘事的執著到注重表現內心精神世界的自由,再到關注形而上的哲學及精神性話題,並據此試圖尋找自身的文化身份和個體特徵。他認為,近20年來的當代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脫節,且金磚五國的當代藝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我們在流失自身原有的文化身份。

最後,他以耿雪作品中裸體人物和青花瓷這一中國元素的結合結束這次講座,第三代藝術家正處於以文化本土方式思考的進程中,他們由自身文化的追溯轉換到另一種方式,即從自身及全球的角度去看待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定義。

孫策:面臨未來的藝術家

孫策以輕鬆幽默的語氣提出藝術家如何面對未來的問題,這也是時代賦予80後、90後等新生代藝術家的力量和要求。

他試圖從中國當代藝術家們所面臨的問題展開。從理論層面講,藝術家如何面對以歐美為中心的強勢西方藝術?如何面對自身即東方固有的文化體系?在藝術和思想上,東方與西方並不存在明確的界限。視覺藝術以作品為載體,所産生的面貌、風格、語言以及背後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僅是藝術家的實踐,更重要的是一個族群如何去看待或感知世界的一種方法甚至是一種偏見。而中國藝術家們今天要面臨西方藝術的歷史以及背後所形成的整套思想體系和線索,否則很難提供新藝術發生所必須的理論基礎,那麼新的藝術也就無法産生。

隨著現代文明的強勢植入,我們的本土文明已被完全切斷。學問已變成廟堂之上高高在上的學者們認識的學問,我們離傳統更加遙遠,但依然存在於我們的血液中。在全球語境下的當代世界,我們不得不以西方藝術市場的價值標準作為對中國當代藝術價值的合法性認證,然而我們無須無條件的被動接受西方的藝術標準。對此,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已經開始反思。思想的過分多元説明我們缺少確定的思想體系,當下更重要的是找到我們本身文化生存的自我邊界問題。

那麼如何面對這些問題?他從哲學根基、歷史層面經驗、品評藝術作品的標準以及“原直覺”四個方面來重估藝術的價值標準。在充分了解西方藝術及背後文化根基的前提下,通過一種創造性回溯過去的方式去展望未來,正如“詩的效用之一是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是去發現新意,而是去追溯我們曾經遺忘的方式。”

他還提出,品評藝術作品需要立足於感官、崇高及宗教體驗三個層次。而在宗教體驗這一層次中,藝術作品是可以被拋棄的,因為它只是作為我們進入宗教世界的橋梁。我們唯有忘記這些所謂的覺悟,才能在質的程度上真正達到所追求的境界。

他首次提出“原直覺”這一概念,禪宗講求人性自身本清凈,通過自我修煉發現存在自我內部的存在力量,而我們藝術家需要更高層次的去超越自身的慾望,即以“超我”的指導消除慾望實現之後的痛苦,進而保持內心的寧靜。

藝術家何以成為藝術家?他認為,藝術家們一旦了解藝術發生的密碼,就可建立自己的語言邏輯,並且不作用於其他語言邏輯下,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在世界之外方可反觀世界。

最後,孫策以“兩塊石頭”結束這次演講。藝術的最大魅力便在於其神秘之處,這種神秘就像兩塊石頭,一是普通石頭,一塊是璞玉,我們無法在現實中用自己的經驗去驗證它是否是璞玉,一旦試圖去驗證它就失去其本身的神秘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