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帶孩子看博物館:卸下博物館的“高大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5 14:46:30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七年前我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投簡歷到一個當代藝術基金會,錄取後的其中一個工作就是做展覽講解。有時同樣的一個展覽,參觀群體會從3歲的小朋友一直到老年人,必須要用不同的方式將展覽內容呈現出來。

我記得第一次要給十多個不到5歲的孩子講法國新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凱撒的作品回顧展時,我在開始前緊張得轉圈,不知道該如何把這位藝術家的理念講給孩子們。直到真正面對這群孩子時,他們突然給了我一個出口。有人問:這是什麼?對啊,這是什麼?這到底是什麼?我開始放下所有所謂的“理念”,開始尋找另一種方式跟他們溝通。

“這是什麼?”我反問他們,或者説“這像是什麼?”這下熱鬧了,孩子們面對著不同的抽象雕塑,開始説這像是踩到腳下的口香糖,有人説:不、不,像我媽媽打出來的奶油,有人説這是大的棉花糖……而那些“理念”慢慢地在這一問一答中傳遞給了孩子們。

那次導覽結束後,孩子們的老師過來跟我説了聲謝謝,然後她説:“我可以給您提一個意見嗎?”我説當然可以,她説一切都不錯,但是我應該再更多注意去觀察孩子們的關注點,並將他們及時地捕捉回來。説後怕我尷尬,補了一句:這只是個經驗,您慢慢就知道怎麼做了。在那次之後,我又帶了很多次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們參觀展覽,直到後來幾個一起打工的同事看到小孩兒團就直接丟給我。

其實,我並非想炫耀自己是個孩子王,只是想告訴大家:帶孩子看展覽,不是將孩子帶到博物館就可以了。這一體驗需要我們更多的準備及合理的引導和安排。我僅結合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思考,給出一些個人觀點:

做足功課有備而來

這聽起來一下子讓人氣餒,覺得怎麼跟佈置作業一樣。其實這真的很簡單,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參觀之前登錄一下網站,花10分鐘來瀏覽,不僅可以了解最基本的開放時間及票務情況,有時還能驚喜地了解到某個特別活動會進行、臨時展覽的情況、博物館的珍藏品推薦、博物館內是否有餐飲休息處等實用資訊。

了解孩子尋找共鳴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同一作品面前,感興趣的內容可能完全不同,所看到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藝術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經常跟朋友説,如果一幅畫有蘋果的畫,讓我看到的只是一個蘋果,那這個作品可能真的沒讓我感動,讓我覺得無趣。而如果這幅畫讓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蘋果,還可以去幻想這個蘋果的味道、長出這個蘋果的果樹、摘下蘋果的那個人、蘋果上帶有的陽光的氣息、咬下一口的水分……這是一種更立體、更多元化的體驗。所以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因興趣點不同,會將作品中的不同點作為他們跟作品的共鳴點。關於不同年齡段的感知方式,很多國外的書籍中都有提到,國內引進版的書中也有所涉及,大家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齡更好地去引導。

學會放棄輕裝上陣

很多時候我們進到一個博物館,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就是想要把整個博物館都看遍,或是要把所有的珍品都看完,否則就覺得這門票不值,或是覺得來一次沒看到哪件珍品就太過於遺憾。之前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時去盧浮宮裏晃蕩,經常看到一些亞洲遊客,急匆匆地看著導覽圖,跑到一個廳,拍了張照片,繼續趕路……估計珍品是都拍到了,但是沒有一件被他欣賞了。不欣賞也罷,但是帶著孩子可千萬不要這樣做!

我們應該讓孩子覺得參觀博物館是一件放鬆、愉悅的事情,而不是如通關遊戲般去完成任務。參觀中最好不要帶過多的隨身物品,大型博物館一般都設有存衣處。看展覽很累人,走走停停,還要閱讀及欣賞,我建議帶孩子參觀展覽,最好不好超過一個半小時,如果你和孩子都希望在博物館裏度過更長的時間,可以先去咖啡廳休息一下,給眼睛和大腦都換一下篇章,然後可以再繼續看一點。總之,一味追求珍品是意義不大的,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它為什麼是件珍品…… 在一次參觀中,也許一件不起眼的作品抓住了孩子的心,那為什麼不留下來多享受一下呢?

激發好奇創造互動

博物館裏最不缺少的就是藝術品,可是如果讓孩子們一味地去被動地看這些作品,他們很快就會失去興趣,脫離參觀狀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從一種被動的狀態轉變為主動的發現。怎麼做?我來舉個實例吧,因為在巴黎期間正好遇到國內好朋友一家,我們有次一起在聖心教堂,當時有彌撒且聖心不許拍照,我們只能安靜地聆聽美妙的聲音。教堂的祭壇後有一面很大的馬賽克所拼出的包括耶穌像的豐富畫面。我拉著小朋友往外走的時候,正好看到離我們很近的地方有一些馬賽克構成的圖紋,我帶她走到跟前,告訴她這是石頭做的“拼圖”,叫馬賽克,讓她看離我們很遠又在高處的祭壇後的大圖,遠近兩種馬賽克的認知感。我告訴她:畫畫不一定要用筆,其實石頭也可以,不過好辛苦,你可以想想那幅大畫要拼多久。她説:好幾天呢吧。我説:嗯,有可能,但是那就得很多人一起,不吃不喝的,一直拼啊拼,不然好幾天肯定不夠,也許得好幾個月、一年呢……讓作品成為我們談話的載體,讓作品帶孩子們去幻想一些場景,也可以讓孩子帶上一個小本子和筆,去記錄自己喜歡的東西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不同的引導方式。所以對事物能夠産生正面的好奇心,就像是有了一把萬能的鑰匙,讓孩子們去尋覓藝術的寶藏。

(侯偉,巴黎聖德尼第八大學造型藝術攝影學及當代藝術碩士,法國瓦朗西納大學視聽學碩士。于2011年初和法國藝術家StéphaneMaggiacomo在北京創建了小藝術家工作室,策劃並實踐兒童藝術教育活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