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壁畫 何以走進公眾視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2 11:52:0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日前,網友“董磨磨”在微網志上發佈了一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航廈裏的壁畫圖片,畫中描繪的是秦代歷史,有舞動的宮女、服徭役的民工,還有著名的秦兵馬俑,稱自己“無語,凝噎,暈倒”。這條微網志和圖片引發網友紛紛吐槽。近年來,類似的“雷人”壁畫、雕塑頻頻曝光,網友吐槽、媒體質疑的背後是人們對當今公共藝術的不滿。

壁畫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累積了眾多的經典之作,中國古代壁畫的發達與繁榮為世界所矚目。時至今日,作為公共藝術的壁畫形式已被大量使用,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加快,壁畫等公共藝術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快速生産的過程中,主旨粗俗、品質粗糙的壁畫多有出現。雖然據媒體報道,咸陽機場這組壁畫已經被拆除,但網友吐槽之餘,不得不引發業界對公共壁畫的思考:今天的壁畫怎麼了?作為公共藝術的壁畫,在今天何以走進公眾視野?

咸陽機場壁畫屬簡單挪用

藝術批評家、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孫振華曾經見到過這批壁畫,一直對公共藝術非常關注的他,看到咸陽機場壁畫的第一感覺,還不是造型的優劣,而是它對古代藝術,例如唐代簪花仕女圖和秦代兵馬俑的簡單搬用。“作為公共藝術的壁畫,這種以民族化、地方特色名義出現的雷同、模倣,造成了新的公式化和概念化,這也是目前在全國都比較突出的一個現象。”孫振華還舉例説,比如到了西安,就是漢唐;到了內蒙古,就是草原和馬;到了湖北,就是楚文化和編鐘,這一類簡單化的公共藝術目前比較多見。

如何看待公共藝術的地域特色,並將這種地域性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孫振華認為,公共藝術要有地域特色,但更應該在此基礎上創新,才會贏得更多表現空間,否則就會造成模式化、千篇一律。“地域性不是守著老祖宗的東西不放,而是要賦予新的活力,要有發展。傳統圖式雖然保險,但在古人和傳統基礎上沒有發展,沒有新的理解與融合,這種藝術沒有前途。因為古人的經典作品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例如西安的墓室壁畫那麼好,今人沒有創造力,只是簡單的抄襲模倣,重復老祖宗,怎麼會好呢?越是傳統文化積澱深厚的地方,就越要強調創新,不能總是停留在秦、漢、唐代,要開拓思想,創新手法。”

一直關注公共藝術,並創辦了中國公共藝術網的《中國美術館》編輯黃丹麾也表示,咸陽機場壁畫無非是挪用一個經典,如果用這種符號來代表,有些單薄。他直言:“這種本身有問題的壁畫,拆了有合理性。我們要嚴格地看中國的公共藝術,合格的微乎其微。”

公共藝術缺乏制度規範

中央美院教授、大同國際壁畫展策展人殷雙喜談到咸陽機場品質低劣的壁畫時,思考的是更深層的原因。“這凸顯出中國公共藝術制度的重大缺失。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壁畫家,但他們無緣這些重大項目,很可能是這些項目並不公開,內部人就安排了。另一個原因也許是有關方不願認真投入,花一點小錢就糊弄過去了,相當於粉刷墻面。只是批評主事者的無能和短視用處不大,根本問題是重建‘敬文重藝’的社會環境和重大公共空間的藝術面向社會的公開機制。”

經常與從事公共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交流的黃丹麾對此也有同感:“公共藝術關鍵是由誰説了算。很多作品不能更多的指向作者,作者的藝術立場、創作理念和標準,往往得不到認可,或者因為批判性和個性而被主管者閹割了,或因為報價等原因而被投資方否決了。藝術家的很多作品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甚至無法實現。”對於公共藝術的裁決話語權,黃丹麾認為是一個多元結構,首先是主管領導和甲方,有沒有審美眼光;第二是大眾的審美滯後,制約了公共藝術的發展,而大眾的反響又對政府形成了強大的壓力。第三是學術機構從學術角度進行的評價。黃丹麾認為:“在多元中還是要更多地傾向於專業人士的看法,現在是甲方的需求和利益左右了大眾的審美和藝術家的創作。公共藝術更多的應該是讓學術介入,而不僅僅服從於權力或利益。”

孫振華也表示,在目前的機制下,出現一些不讓人滿意的公共藝術作品並不奇怪,因為它的決策機制不透明。“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缺乏制度化、規範化的生産機制和管理辦法。如果有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監督,像咸陽機場壁畫,還有很多類似低品質的壁畫和雕塑,就不會出現。”孫振華建議,公共藝術的創作應該從招標、方案徵集,再到公示,製作品質的跟蹤管理,建成後維護等等,有一系列的規範和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有公眾的全程介入,要有專家委員會的把關,而不是僅僅由某位領導或建設單位來決定。”

公共藝術與公民意識

在採訪過程中,許多業界專家都提到了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最早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費城,通過立法的形式規定在城市公共建築中要有相應比例的資金用於公共藝術建設。

“現在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大多在實行這個辦法,在我國的台灣地區也有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也有些國家和地區則採用公共藝術基金的形式,這些都大大推動了公共藝術的發展。”孫振華還介紹了國內的一些嘗試,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深圳曾經有過公共藝術百分比的提議,但當時出於各種顧慮而沒有通過。到了1997年左右,深圳市南山區推行過一段時間。2000年以後,浙江省臨海市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實施了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但由於不是以立法方式,效果有所局限,難以堅持。

“我們現在説到公共藝術就是立作品,很少考慮制度建設問題。中國現在最缺的是這種關於公共藝術的制度。”孫振華認為,公共藝術不僅僅是城市美化的一個藝術項目,更是可以借此增強參與意識,進而提升公民的責任意識,讓民眾與城市零距離。公民的責任、義務、權利都能在公共藝術的過程中得到體現,對整個公民教育、公民意識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清華大學教授陳池瑜同樣注重公共壁畫的美育作用:“新中國成立後,年畫、宣傳畫、連環畫等與大眾結合比較緊密的藝術形式很多,到了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壁畫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機場、地鐵、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都有了壁畫。壁畫是公共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門類,用途廣泛而且是一種強迫性的觀看。”

陳池瑜強調,在實施社會美育的過程中,公共藝術為大眾的社會生活環境創造了美與藝術的氛圍,使大眾在日常生活、購物、旅遊參觀、乘車等均能置身在藝術之中,潛移默化受到藝術的審美教育,陶冶美的情操,使情感與人性得到昇華,培養健全人格,公共藝術擔負著培養能夠欣賞形式美的眼睛和懂得形式美規律的大眾的重要職責,在社會美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代壁畫的多元探索

中國當代壁畫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就是上世紀70年代末標誌性的首都機場壁畫,由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幅作品在張仃的帶領下,由40多位藝術家參與創作完成,壁畫總面積將近500平方米。其中由袁運生畫的《生命的禮讚·潑水節》裏,因為有裸體的傣族女性還差點被鏟掉,以至於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遮擋起來。

今天,這種藝術的探索仍然在不斷地進行中,同樣傳統的壁畫也在發生著變化。近年來,北京地鐵壁畫的發展尤為引人矚目。這種發展不僅僅是在數量上,更多的是在藝術創新與材料挖掘中讓壁畫這個古老的畫種重新煥發了青春。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道生,2012年曾為地鐵大興線用景泰藍創作了一幅大型壁畫《田園奏鳴曲》,為壁畫在材料方面的探索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

新壁畫運動開拓者之一、中國壁畫學會名譽會長侯一民2007年給北京市領導寫信,建議對北京地鐵壁畫進行統一規劃與設計,並結合著地鐵的特點説,壁畫也不必限于‘畫’,也可有書法,有裝置,可以做成可以更換、移動、便於拆除的版面,以保持地鐵壁畫的時間性和生動感。受北京地鐵建設部門的委託,從2007年到2013年,中國壁畫學會先後承擔了北京地鐵5條線路26個站點的創作,完成地鐵壁畫近50幅。而且在這些壁畫的創作中,有很多藝術家是不計回報、不計成本,“他們不是把這個當成活兒來做,而是真的當做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國壁畫學會秘書長張立松介紹,北京地鐵六號線五路居站的壁畫《春和怡蕩》的造價,僅僅玉石就花費了20多萬元,遠遠超過了區區幾萬元的經費,為此她還和作者蔣民民開玩笑,小心你的玉。張立松還透露,目前中國壁畫學會正在組織壁畫藝術家們,進行地鐵六號線延長線,以及七號線的部分站點的壁畫創作,年前將全部交付不影響正常運營,相信屆時北京的地鐵將因這批壁畫的存在而又增添一份光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