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何必非過“藝考”獨木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21 13:38:11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年前,中戲在瀋陽、南京、成都等地率先展開了招生工作,拉開了新一輪“藝考”的大幕。據悉,為了應對不斷增加的考生數量,各考點的週期也比計劃時間有所延長。然而,相對於考生數量的居高不下,近期教育部下發的《關於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工作的通知》卻是為“藝考”降溫的信號。

按照要求,2014年藝術類招生學校將從800多所減少為200多所,文化課分數錄取線可能會有近百分的提高。而從各校的招生簡章看,“藝考”政策在專業設置、計劃配置上也有了新的變化,北電、中戲都減少了面試次數和考試科目,各路專家也建議考生不要參加考前輔導班,在考場上儘量保持“原生態”。

2014年“藝考”的現狀是:錄取名額減少,考試內容減負,但考生數量卻只增不減。所以,有考生戲稱今年為“史上最難藝術考試年”。每年春節前後,懷揣“明星夢”的“藝考”生就奔波在趕考路上,成了這個季節裏一道獨特的風景。在一些知名院校的“藝考”現場,寒風中浩浩蕩蕩的長隊,考生、家長與進進出出的車輛,再加到府口扯著嗓子吆喝的攤販,火爆程度堪比春運。每到這個時候,一些媒體的興奮也溢於言表,娛樂的氛圍滲透在字裏行間,更有網站以盤點“藝考”現場“明星臉”的方式娛樂大眾,賺取點擊率。圍觀,讓“藝考”像一起一年一度的娛樂事件。虛火越燒越旺,“藝考”的亂象卻讓人越來越看不懂。從上世紀90年代起,藝術類考生人數逐年攀升。這幾年,雖然高考生源在下降,但“藝考”卻持續升溫,報考規模已佔到高考報考規模的10%以上。而有的專業錄取率甚至不到1.5%,競爭可謂慘烈,但全國每年“藝考”報名人數仍接近百萬。業內人士這個時候總要給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潑冷水”。除了提醒他們“藝考”並非成名捷徑,鮮花、掌聲背後,明星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辛酸苦痛,更擔憂眾多考生“赴湯蹈火”的動力並不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愛,而是想走“曲線高考”路線,借此進入名校。

按照政策,如果藝術類考生通過了各高校單獨舉行的對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的藝術類考試,獲得專業資格,就意味著一條腿邁進了高校大門。這使原本以培養藝術人才為目的的“藝考”,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在“藝考”經濟鏈條的帶動下,“聯考包過班”“校考保過班”“文化課衝刺班”等一再攪熱“藝考”培訓市場。

在一些培訓機構以動輒數萬元的天價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病急亂投醫”的“藝考”學生和家長卻總是失望地發現,燒錢燒不出一個美好的未來。在不斷增加的時間、經濟成本以及身心付出的背後,曾經的“捷徑”已成“獨木橋”。尤其從2010年開始,教育部要求各省級招辦劃定的藝術類本科錄取控制分數線不應低於本省(區、市)確定的第二批次普通本科錄取控制分數線的65%。

事實上,近兩年藝體類專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已遠遠超過普通高考,錄取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藝考”生錄取比率已低於普通文化科考生,“藝考”成了名副其實的“走鋼絲”。“藝考”生的學位緊缺,更是目前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藝考”生的就業形勢也越來越不樂觀。有業內研究者指出,藝術類專業應屆畢業生實際就業率不足50%,專業對口的甚至不到20%。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上海市教委前兩年已經將藝術設計、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多個本科專業列為“年度預警專業”,建議藝術類院校壓縮10%的招生規模,原因是這些專業連續多年就業簽約率偏低。

“藝考”考場不是製造一夜成名傳奇的秀場。在鉅額的成本支出與殘酷的就業現實面前,“藝考”熱到了理性回歸的時候。藝術這碗飯不是誰都能吃的,幹嗎非過“藝考”獨木橋?任何行當都沒有捷徑可走,表演專業學生同樣需要下苦功夫。在這種思路下,各大藝術院校堅持“以才取人”的原則,找回藝術教育的本質。最近兩年,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多所藝術類院校已經提高了文化課成績在招生錄取中的權重,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高校錄取的考生的文化課成績也逐年提高。知名藝術院校對文化素質的要求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將給原本文化課薄弱的“藝考”生帶來新的挑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