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術管理專業:教什麼 管什麼 做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16 11:16:4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很多例子都在説明藝術的發展存在著交融與交叉。張藝謀的“印象系列”結合了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譚盾不僅有自己的策展人,還常常在畫廊裏用撕紙、水聲等作為音樂元素;蔡國強在大型活動中的視覺與音樂融合能力令人驚嘆和敬佩;陳志光將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搭成了古代戲臺,而《古戲臺》本身就是一件不銹鋼材料的美術作品;歌劇《圖蘭朵》在美術、燈光以及書法運用方面新意迭出……今天,當我們在思考藝術邊界的時候,已不能用單一的音樂、表演、戲劇或美術來對當下藝術進行考量,這種互動媒材的使用,已使得藝術學科的發展更趨於一種跨界狀態。正因此,也考驗著藝術管理者的把握能力和多元素質。

日前,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藝與腦——藝術管理思考:中央美院藝術管理學系成立10週年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就不同的文化背景與視角下的藝術管理學科現狀及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應用型學科面臨新問題

作為一門在實踐需求下産生的應用型學科,藝術管理學誕生於1960年代的美國,並在其後幾十年逐漸擴展到歐洲和亞洲。據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會長謝大京介紹,當前我國31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學院中,已有29所設有藝術管理專業,全國則已有超過500所院校設立了藝術管理、文化産業管理等相關專業。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國際上迅速崛起和文化産業的大發展,美術自身發展演變的速度越來越快,其焦點已從藝術創作與文化生産轉移到文化消費上,藝術品市場及其相關環節也成為美術發展與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教授余丁説。近幾年來,我國文化藝術資金的配置已由原來依靠政府為主,逐漸變為以多元方式籌措,這也造成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分工越來越細。在這種背景下,藝術管理悄然興起,漸成熱門。然而,今天的美術機構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卻無經驗可循,僅以當下所面臨的“藝術家企業家化”這一現狀,即可知藝術管理者所要面臨的課題並不簡單。

藝術家成為企業家的現象,不僅在西方當代藝術界盛行,在中國當代藝術界中也極為常見,曾有人撰文指出:“藝術家的企業家化是一個趨勢。現在很多藝術家更像一個鄉鎮企業家,尤其是雕塑、裝置和大型藝術,從國外找一個藝術概念和形式,找一批人幫他實施、生産、製作,找美術展覽場地做展覽,自己在媒體上出鏡宣傳行銷,最後接待收藏家,將作品賣出去。”“美術在當下已不是一個孤立的藝術本體,它是由創作者、欣賞者、批評家、市場、收藏界共同組成的,藝術管理者今天所要面對的任務,遠比10年前美術體制內外所發生的事情複雜得多。”余丁説。

藝術管理教育應直面市場需求

那麼對於美術教育領域而言,藝術管理教育究竟該做些什麼呢?

西方的藝術管理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如美國將管理技巧與藝術背景充分結合,在商學院、教育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開展此專業,課程包括媒體管理、視覺藝術管理,藝術教育、美術治療等。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藝術管理專業本科設置為例,學生需主修藝術管理學概論、藝術財政管理、文化政策、藝術經濟學、藝術市場行銷、藝術品投資與發展等14門課程,同時還可根據個人愛好和需求,選修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係、邏輯學等。

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學系,是我國第一個有關視覺藝術管理的專業係科,創建於2003年,其本科專業分為展覽策劃及展覽管理、美術博物館及非營利藝術機構管理、藝術市場與行銷、藝術政策與法規4個方向,而碩士研究生層次則主要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藝術博物館、藝術基金會、拍賣行、畫廊等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機構培養人才,包括藝術品經紀人、藝術策劃人和藝術機構行政管理者等。

由於藝術管理需培養既懂藝術、又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中國的許多高校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也在應用性教學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如,南京藝術學院有中美藝術管理工作坊;首都師範大學將嘉德拍賣、榮寶拍賣等拍賣公司老總聘請為“應用型”碩士生導師,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藝術品市場的研究能力;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也于本月初聯手保利拍賣成立“北大光華保利藝術與管理研究中心”,並增設了藝術管理方向的MBA學位課程,內容包括藝術品收藏知識、藝術品投資、國內外博物館參觀導覽等課程。

“高等藝術管理教育一定要直面藝術市場需求,不能回避藝術市場,不能因為藝術市場混雜、草莽,就不介入。當前各種藝術機構都非常欠缺懂市場、懂操作、懂管理的藝術人才,所以,高校在進行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還應進行應用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吳明娣説,“我們學校的老師經常帶領研究生團隊和本科學生做北京藝術市場的生態調查,從琉璃廠、潘家園到798藝術區,進行地毯式調研,這也使得我們培養的學生知識更為全面,就業率很高”。

藝術管理專業:教什麼 管什麼 做什麼

雖然需求量大,但藝術機構對藝術管理人才也有著很高要求。以我國美術館界為例,國有美術館普遍缺乏專業的策展人才、美術館管理人才和公共教育推廣人才;而民營美術館則面臨著如何保持學術獨立、如何解決非營利與以資金來源為重點的行銷模式和管理模式建構等,但這些問題很多藝術院校卻並沒有涉及。“一些學校最初是為迎合‘藝考熱’而開設的藝術管理專業,他們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特別是高水準的學科帶頭人奇缺,有的院校甚至出現100位學生配置1位專業教師的窘境,而且課程設計散亂,欠缺科學論證,很多課程是根據代課老師的所長而定。”謝大京説。除此之外,缺少統一且有力度的教材、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強、社會優質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也是大多數藝術管理專業面臨的通病。

對於如何辦好藝術管理專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認為,藝術史論是藝術管理學科最重要的基石,但藝術管理學不僅需要美學和藝術理論方面的支援,還需要市場、經濟、資金運作、收藏、投資等社會學領域中學術和操作層面的支援。在具體實施上,余丁建議:“一是將藝術作為核心,認清藝術;二是將管理作為技巧、作為技能;三是將人文社科知識作為方法。”

中央美院曾對藝術管理專業的課程進行國際性比較,在歐美20多個院校進行了調研。余丁主要考察了美國的7所院校,包括芝加哥藝術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紐約藝術學院、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等。“我們的結論是,大多數院校都強調跨界,並在課程設置上已經破除了舊有的專業格局;強調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新技術在藝術學科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它們與藝術的融合;注重學科建設的多層次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將人文社科類教學作為重點,部分學校課時比例佔到一半以上。”余丁認為,從國外成熟的經驗看來,只有産、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才能適應社會需求,才能提高就業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