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生前決定,把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畫和他們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拍賣,將所得全部用來建一個慈善基金會,資助經濟上有困難的藝術學子,而不留給子女。”在我院2012-2013學年獎學金頒獎儀式上,黃苗子鬱風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代表、黃大剛這一番話,感動著在場的所有人。
1913年生於廣東中山一個書香世家的黃苗子,幼年在香港長大。18歲那年,他偷偷買了一張開往上海的船票,踏上了追求漫畫藝術的征程。鬱風是詩人鬱華(曼陀)的女兒、作家鬱達夫的侄女,她受家庭熏陶從小熱愛藝術。黃、鬱二人以藝術為媒結成連理,被譽為中國藝術界的“雙子星座”。
2008年,鬱風去世一年後,黃苗子以夫婦二人的名義建立慈善基金會,並從2009年起每年資助20萬元幫助我院學子完成學業。2012年,“百歲老人”黃苗子離世,基金會的捐助並未間斷。自黃苗子鬱風助學金設立至今,我院已有176名學子受助。
黃大剛深情地回顧了父母的傳奇人生。“上世紀30年代的一天,我父親在上海的日租界外遇到日本海軍陸戰隊搜查過往行人,當時身為上海市政府秘書的他,不敢暴露身份,以便儘快脫身向市政府彙報情況。當時,抗戰還沒有全面爆發,日軍公然在中國領土上搜查中國人,原因只是因為日僑家被盜。我的母親與日寇更是有殺父殺叔之仇,她的父親鬱華是抗戰後上海第一個被日本特務機關殺害的中國法官。日本宣佈投降後,她的叔叔鬱達夫在印尼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國難家仇,使得“要讓中國人在這個世界昂首做人”的念頭深深植根在黃苗子、鬱風的心中,他們心繫國家民族命運,一生飽受磨難、歷經坎坷而無怨無悔。
身為藝術家的黃苗子、鬱風深知追夢之路的艱辛,為了資助經濟上有困難的藝術學子,他們把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和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畫進行拍賣,將所得的3800萬元全部用來建立慈善基金會,而不留給子女。黃大剛説,“父母徵求過我們的意見,我們兄弟三人都認為生活不必追求奢華,二老留給我們的東西已經很多,書和手稿都是精神財産,我們都非常支援他們。”
與幫助他人時的慷慨大方不同,黃大剛、唐薇夫婦生活十分節儉,他們相約乘坐公交汽車來學校參加活動,結束後還細心地將未啟用的礦泉水、文具交給主辦方回收。在受助學生座談會上,黃大剛與同學們悉心交流説,“做人要有感恩的心,等你們將來有了能力,再去幫助更多的人。”唐薇鼓勵同學們“不要害怕苦難,更不要自卑,只要堅持下去,苦難定會成為日後的財富。”
黃大剛在採訪中講到,“我的母親是北平藝專的學生,算起來也是中央美院的校友。”作為中國美術現代轉型期成長起來的藝術家,黃苗子、鬱風曾與徐悲鴻、林風眠、張光宇、黃賓虹、齊白石、龐熏琹等先生們一道,共同探索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途徑,“他們尤其希望今天的藝術學子,中國未來的藝術家,能夠肩負起讓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的使命。” 黃大剛鼓勵同學們在熱愛藝術的前提下多做嘗試,“父親常説‘行已有恥,博學于文’,從事文藝的人應該多點興趣,實現由博返約。藝術是相通的,只要能夠為社會帶來美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