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杜曦雲:藝術教育小組的實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12 11:32:13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部落格

在目前的藝術系統中,“藝術家”需要生産出具有明確個人標簽的“作品”來,才能進入功利鏈條中獲得名利。藝術教育小組這樣的實踐方式,在單位時間內可以生産出大量可被稱為“作品”的視覺産物,而且數量比一般藝術家要多很多。但這些“作品”首先是藝術教育的産物,包含著明顯的藝術教學成分,並不是純粹的藝術品。這裡,“藝術教育小組”的身份含混起來:他們有獨立藝術家的背景和能力,又充當著年輕學生們的藝術監護人的角色。很多“作品”雖然是由學生完成,但他們有些類似機器的零部件,在“藝術教育小組”的搭建和組合下,這些作品的完整形態和意涵才顯現成型。

這些“作品”和美術館系統的聯繫未必是緊密的、必需的,但和中國教育系統的聯繫很緊密。良性的教育,是為了提升人的情感和智慧,而壞的教育有時比沒有教育更糟糕,它會對人形成很多誤導。如果用僵硬的教條泯滅人的好奇,懷疑,真誠,以及求真的能力時,這樣的教育可能會致愚。在中國的難以自治的龐大教育工業中,藝術教育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不可能被網開一面。“藝術教育小組”身處這個系統內部,對藝術教育的弊病,比旁觀者要有體會的多。這些“作品”的實質,是在被教育系統所允許的技術訓練、創意開發等課程中,“挖空心思”、“巧立名目”的進行當代文明觀念的引導和滲透。當然,他們也在和學生們互動的過程中,接近學生們的實際狀況,並通過藝術表達來為他們提供新的表達渠道。

物質層面的東西,可以一夜之間發生變革;但文化觀念、思維方式,只能在緩慢的、日復一日的漸進中來獲得改良。從專門為當下的藝術系統生産獨立作品的角度看,“藝術教育小組”的很多“作品”是藝術教育的副産品,或者是從藝術教育系統轉軌到美術館中的,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雜糅或“不純粹”。但從改變文化觀念、思維方式方面來考量,藝術教育小組多年來投入的大量實踐,對那些正處在觀念成型關鍵期的大學生們,可能是更有效的,而且可能影響更為長遠。而且,當下的藝術系統也處在不斷的轉型中,在被各種雜糅或異質事物的滲透和衝擊下,它在被動和主動的進一步開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