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陳綬祥談藝術教育 畫畫不是畫東西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02 10:20:24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陳綬祥是桂林一大才子。他以文化的眼光介入繪畫,嘗試以“新文人畫”的藝術實踐尋找生命的奧秘、心靈的慰藉和當代文明的最終歸宿。

陳先生講話,常讓聽者如沐春風或如坐針氈。前不久,在“同方杯”桂林市首屆少年兒童優秀美術作品展覽上,記者見到了他。

先學做人

在談到青少年素質教育時,陳綬祥對記者説:“先做好人,再讀好書,再寫好字,最後才是畫好畫。做人要做一個正直向上寬容的人,情商、智商都要高。我比較贊同香港精神:‘做好’。”

陳先生非常感念母親對他的影響,畫中常有他的母親。他身為畫家且成功開辦過鋼琴教育實驗班,卻既沒教女兒學琴也沒有教女兒學畫。他説:“我只希望女兒能成為一個自己生活得舒服,對社會沒有妨礙的人。”

陳綬祥給家長們敲警鐘:“當你讓孩子彈鋼琴,不用洗手帕的時候,小心你會把孩子培養成小時候的繡花枕頭,長大後的草包,做一個人比做一個藝術家更重要,一個藝術家首先必須是一個人。”

陳綬祥很強調讓孩子心理上斷奶,他的女兒14歲起就獨自一個人在上海求學,一次剛收到的500元生活費,放在課桌抽屜裏不翼而飛。老師查了半個月,一點頭緒也沒有。陳綬祥説服女兒到班上宣佈錢找到了,女兒極不情願地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陳綬祥回答:“最少,你們班同學可以從這場是非中解脫出來專心學習;最好,你有可能拯救一個迷失的靈魂。”女兒依言而行,一直人人自危的同學們一齊歡呼。過了幾天,拿走錢的同學偷偷把錢和一封道歉信交給了老師。

教育孩子的法寶,陳綬祥推崇一個“信”字,同孩子講信譽,獎懲兌現。品格教育更多依靠獨立完成,因此要引導孩子自己來判斷是非,觀察與思考。父母與其多管孩子,不如多管管自己,因為孩子的錯誤可能是由父母造成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陳綬祥真誠地對父母説,也對孩子説。

畫畫不是畫東西

陳先生認為藝術家都是“把爺仔”,“把爺仔”都天生是藝術家。藝術是不可以教的,只能扶持和引導。孩子想怎麼畫就怎麼畫,你要讓他學做人、讀書、寫字,在這個前提下他才能發現自己,等他逐漸成長為一個現代人的時候,他才能表現社會,當表現社會非常有特徵的時候,他才有了個性。

“畫家畫畫是個人的事情,但作為一個人,必須有社會人的品質,還要有對社會人的獨特的理解,還要具備有繪畫的本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在成長過程中,首先要從稚氣的童年轉化成一個當代社會的優秀分子,掌握繪畫技巧,或者有所創新,那他的畫才有個性。”

陳先生解釋説:寫字就是寫“二王”、鐘張——— 古來善於書法的,漢魏時有鐘繇、張芝的絕藝,晉朝末期則有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並稱精妙。畫畫最後的筆頭全是寫法,所以一定要寫字。寫法掌握了,畫畫就自由了。學習王羲之楷書的目的是把你的用筆解放出來,使你懂得用筆。真草隸篆的筆法都包含在楷書裏面。

一切文化最終都作用於人心。畫畫,不是畫東西。學畫畫就是要照著畫來作。“有好多人不叫你向畫學,叫你照著東西畫,這等於讓我們打猴拳要跟猴子學,不跟拳師學,這不犯傻嗎?”陳先生對記者説。

中國畫是文化的載體,一開始就是針對人的,它從最低級發展到最高級,從最簡單發展到最複雜,而這種最複雜的情況又以最單純的方式錶現出來。

陳先生在展覽現場點評了一些少兒美術作品:

“《我家小院》不受拘束,那個絲瓜可以長得比豬還大,蝴蝶跟小雞一樣大,這個幼兒園孩子怎麼想就怎麼畫,很真實。這麼小的孩子畫東西肯定畫不好,他又沒有技術。他的特點就是天真。”“《我愛象山》是可以畫的,但《家鄉美》是個公式,是個大人的題目,叫個作家寫都未必寫得出來,何況是個孩子。孩子不是一個社會人,還不能理解所謂‘家鄉美’這種社會觀念,他的能力、思考、技巧都沒達到表現家鄉美的程度,你硬要他表現家鄉美。”“《諾亞方舟》這幾個字可以不寫,讓人家自己從畫面上看出來,他應該在這兒伸個小雞頭,這兒伸個小狗頭,這兒伸個老虎頭,上面雞啊鴨啊牛啊站滿了,你這樣去引導孩子,他就會去想像。”

三碗臭豆腐

陳綬祥非常反對把藝術教育當作炫耀品。“孩子最需要的表揚是老師和父母的肯定,過早引導孩子走上不適合自己的路會害了孩子一生。”

陳先生用地道的桂林話對記者説:“教育很重要的在於引導,引導錯了,這‘把爺仔’一輩子不會畫畫。三碗臭豆腐可以買人家一輩子的糊塗,這是個故事,我跟你講——— ”

兩個人吵架,一個人講諸葛亮就是孔明,另外一個説,諸葛亮怎麼是孔明?吵得不可開交,最後兩人打賭:誰輸了就請對方吃三碗臭豆腐。他們跑去問賣臭豆腐的老頭,老人説:“諸葛亮肯定不是孔明嘛!”那個人來勁了,叫請吃,吃完後心滿意足地走了。這個人越想越窩囊,就問老頭:“老大爺,諸葛亮是孔明嗎?”老人説:“那還用説,讀過《三國演義》都知道諸葛亮是孔明嘛!”“你幹嗎説不是?我跟他吵了一天了!”老人説:“這種人也值得跟他吵?三碗臭豆腐買了他一世的糊塗了。”

陳綬祥簡介

陳綬祥,生於1944年,廣西桂林人,擅長中國畫、美術史論。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原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社科基金獎、院部科研獎等多種獎項。主要著作有《中華眼界》、《遮蔽的文明》、《中國書畫》、《文心萬象》、《素質教育在中國》、《魏晉南北朝繪畫史》、《隋唐繪畫史》、《國畫指要》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