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博物館是孩子們終身學習的場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07 17:12:14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張鵬已在首都幾家主要的博物館作義務講解10餘年。在他看來,帶孩子參觀博物館,重點是培養一種習慣和傳統,讓他用眼睛去看、去觀察,而不是記住裏面的知識點。

“帶孩子去博物館不應只有一次,一個展覽也不應只看一次,可以看很多次。同樣一個國家博物館[微網志]的青銅藝術展,第一次可以帶孩子去認青銅的器形,第二次可以去認青銅器上的花紋。一個終身學習的場所可以分不同的主題去看。”張鵬建議。

他曾給一個小男孩講解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過程,從貝幣到後來的銅錢、交子等,小男孩按順序將所有的內容畫在本子上,最後畫了一張信用卡,因為他覺得信用卡也有錢的作用。這點讓張鵬很有感觸,“來博物館不僅是看,而是帶著觀察、思考和體會,興趣培養遠比知識點重要。”

“我們希望能把博物館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教育,而且要和人們在不同階段的學習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宋向光教授説,他同時也是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

宋向光表示,孩子在不同年齡段,參觀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所需要的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4到5歲的孩子喜歡讀書,6到7歲的孩子喜歡在遊戲中學習,10到11歲的孩子喜歡比較抽象一點的規則性學習,要根據孩子們年齡發育的特點,採取能夠引起他們興趣而且樂於參與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學習。

參觀博物館只是一個開頭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能不會非常明顯地感受出孩子在博物館所獲得的提高,但能發現的大多是一些細微的變化,首先是孩子們會聽會看了。”北京史家衚同小學語文教師羅曦説。

羅曦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時,孩子們大多是抱著一種旅遊的心態,異常興奮,而一年之後,他們變得安靜了許多,能夠坐在地板上聚精會神地聽志願者講解。

最讓羅曦驚訝的是,孩子們現在已經有意識地主動走進博物館,並能將在那裏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學習中來。

“大家試想,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用‘拱’字簡單組詞時,一般是拱橋、拱門,但是他們給了我一個異口同聲的答案‘鬥拱’,孩子們已經把古建築中的鬥拱應用到語文學習中去了,真的很欣慰。”

參觀博物館只是一個開頭,不是結尾,中間很長,需要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去普及。

“參觀的過程就是一個閱讀的過程。”羅曦表示,不管看到的是故事也好,是知識也好,是資料也好,這些文字對於孩子們來説,都是對文字鞏固的過程。還有,回到家可以查閱書籍,這更是帶著興趣讀書的過程,孩子們收穫的會遠比我們想像得多。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