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院校畢業不如半路出家 放低藝校門檻該不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29 12:49:46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然而藝術圈常言“人人都是藝術家”,在“金色大廳效應”觸染下,農民畫畫也能被請去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唱歌的去搞當代藝術也能被國內外國家性的博物館收藏。那麼藝術的標準是什麼,學校還需培養那麼多藝術人才嗎?

疑惑:藝術科班不如業餘?

學藝術出身的,從業不易;業餘愛好者,成功者大有人在。是業餘者悟性高,還是專業者先天不足,還是藝術的門檻太低?

由於藝術多元價值趨向,年輕藝術家更容易被潮流所左右。藝術界的評判失語,使得一些似懂非懂藝術的人適時也充數于藝術界並時常發表一下見解,有一點權力的人且無自知之明的甚至會干擾藝術的正常發展。藝術界有相應的行業,評判標準也各有不同。比如,美術就有油畫、國畫、版畫、雕塑等傳統專業,在這些傳統專業裏,每個專業又可分為傳統與當代方向。因此,在不同專業、不同方向裏各自的評判標準也相應不同。所以,我們不能以一種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事物,也不能以狹隘的眼光去看待當代藝術,更不能不懂裝懂輕易下結論。

藝術始終是必要的,甚至是高尚的。學藝術者常言從業不易,成功者寥寥無幾。反而非科班出生、業餘學藝術的且成功者大有人在,結果為何是如此?是業餘者悟性高,還是專業者先天不足?不管藝術家由於何種原因踏入藝術之門,成功之道並非一蹴而就,時間會慢慢顯山露水。

回顧:傳統發展至今是何模樣

中國傳統藝術至今仍有人熱衷,然而更多的是繼承,而非發展,他們仍然傾向於矜持著文人風骨,孤芳自賞。

自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美術從民間技藝轉變成人文藝術,通過文藝復興三傑的卓越貢獻,美術增添了藝術科學性的重要意義並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的輝煌時期。

美術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是有一定門檻,其難度起碼在技術上是常人無法掌控的。例如:在解剖、透視、技法表現上,若不經過師傅指點或長時間訓練,是無法完成一件像樣的作品。技術難度不代表一切,然而卻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西方傳統藝術的發展仍然在繼續,但已非過去形態,如,當今世界著名藝術家培根、弗洛伊德、霍克寧、克羅斯等,他們既繼承了傳統意義的技術表現難度,又介入了當代的思考。

在中國傳統藝術裏也有現今追隨者,有一部分人依舊熱衷於傳統美術,世界在發生什麼,似乎與他們沒有什麼關係,沉浸在過去的舊文人的清風傲骨,孤芳自賞。可喜的是還有一些當代水墨的探索者,他們在繼承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傳統藝術的當代可能性,為傳統中國藝術建立具有當今中國文化在世界藝術之林的價值意義。

每個民族、國家都有值得驕傲的文化歷史,妥善保護與繼承弘揚那是毋庸置疑。但是,今天的人類需要發展,也同樣需要展現今天人類的文化精神印記,這也是為後人如何留下一些值得尊重的文化財富所應盡的使命。所以,傳統如何發展,如何展現時代特徵與世界交流,這是一個老問題。躺在歷史的溫床上是無法令後人尊重,更無法令世界感動。

反觀:現代藝術思想與方法

反叛精神或許是現代藝術發展最大的人文特徵,它不僅體現在技法層面,更是思想與意識的精髓。

回顧歷史,現代藝術先驅們對傳統歷史(美術)的了解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無知。塞尚、杜尚、畢加索、馬蒂斯、夏加爾等藝術家早期都有過學習傳統美術的經歷。巴黎的盧浮宮藝術館在1793年就開始對外開放,他們每天都可以接觸到傳統美術並得到相應的啟發。

為什麼這些現代藝術家當時不繼承那麼好的傳統美術?主要是看思考的視角在哪。如若這些不安分的現代藝術家們在當時沒有接受到現代思想的啟蒙,可能,我們今天的藝術仍舊是那個時代的風貌。現代藝術的難點不僅在反叛本身,而且體現在反叛的結果。無論你如何反叛,都要看藝術的力量在哪。現代藝術的力量主要體現在藝術的方式上,這種方式是否具有創造價值,這種創造價值是否建立在對歷史的充分了解和超越之上。藝術在發展,人文精神也在發展。反叛精神或許是那個時代的人文特徵,它是一種懷疑,抑或是一種對存在的焦慮,這種精神可以説是積極的,但它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轉引至今天,你可以不服,但是你用什麼讓別人認可你的價值?你的存在的差異在哪?因此,現代藝術的門檻與傳統藝術不同,它不完全體現在傳統的技術層面上,而是反映在反思、自覺、創造上的難度。

呼籲:當今需要真誠和努力

無論專業或業餘,藝術家應當憑藉對藝術的真誠與執著打動人,而不是去計較我能從中獲利多少。

業餘學藝術者在西方成功的也不在少數。從高更、梵谷、白南準、克萊因、波伊斯以及今天赫赫有名的基弗、勞倫斯維納、赫斯特、班克斯等數不勝數。我們可以從這些業餘藝術家的歷程看到,這些藝術家們開始的人生經歷以及人文藝術素養的積累,使得其個人表達的方式最終選擇了藝術。但是,所謂悟性、天賦、成就,可能也無法擺脫對歷史和事物的閱讀過程以及理解程度的覺悟和努力探究之精神。因此,真誠熱愛藝術的業餘藝術家在西方的成功並非偶然。

有目共睹,梵谷對藝術的執著與真誠打動了所有的觀眾。相對於其他行業,對於藝術家選擇藝術,並非是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可能有些在世藝術家獲得了較多的名和利,但是,這些都是對藝術執著追求獲得成功的副産品。如果起初學藝術的學生就把藝術作為一個牟利的行業,我想,他是一定會被淘汰的。選擇藝術來表達個人的觀念,就是選擇了生命的一種表達途徑。由於當代經濟、科技的發達,藝術傳播越來越平面化、迅速化,收藏在世的藝術作品也變得習以為常。可以説,藝術行業是需要經過文化的積累、時間的驗證。或許有些藝術家的成就在有生之年並不一定能夠得到認可,這也是學藝術的必需認識到的。

未來:“學”“術”並存才有意義

光會創作實踐,不懂交流傳播,這樣的藝術難免走上孤掌難鳴之境。畢竟,對藝術的理解與思考離不開闔理的表達。

20世紀70年代,日本出現了被稱為“物派”的重要藝術流派。“物派”的靈魂人物——李禹煥,他在個人藝術發展中不僅努力創作實踐,而且勤於閱讀、思考,並寫就大量的評論文章,逐漸形成了個人的理論體系,推動了“物派”發展,展現了東方文化在世界的當代魅力。這就是“學術”的力量。

“學”與“術”之結合的意義具有其現實性。在當今物質氾濫之時,對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對當代藝術方面所認知的程度與能力而言,確實存在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因此,藝術工作者需要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思考、創作藝術作品同時,更需要提高對藝術作品的詮釋能力,從而達到讓觀眾接近作品的本體意義,感受到藝術帶給他們的精神力量。藝術的理解需要“學”,藝術的發展也需要“術”。

雖然,藝術實踐者在創作中付出了許多勞動,但是面對傳統學術觀念——重“學”輕“術”的現狀,實踐者有責任把踐行的理由表達出來。

這裡,筆者還是希望一貫重“術”輕“學”的藝術家們,尤其是只關注實踐的藝術學子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去研究藝術之“學”,將來一定會有所成效。何況,藝術不僅僅是個技術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