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香港藝術館館長談博物館教育功能與展覽策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17 09:31:14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中國書畫品)司徒元傑

近日,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中國書畫品)司徒元傑在香港藝穗會的“興趣大曬”系列講座上,以親身策展經歷用生動的方式給到場的觀眾介紹了如何在展覽策展中進行和加強博物館教育功能。

司徒元傑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藝術教育學士)、香港大學(中國美術史碩士),並取得澳洲雪梨大學博物館學文憑。自一九八六年任職于香港藝術館至今,現職館長專責“虛白齋藏品”及中國書畫部門。因此他對博物館教育頗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博物館教育十分重要。在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定義博物館時,最後而且最關鍵且一定要達到的目標就是教育。因為有了博物館教育,才會讓博物館從王室貴族的特權專利變成當今人人能接觸到的享受。

那要如何做好博物館,美術館教育呢?司徒元傑談到,他修讀教育心理學時,老師很強調兩個概念,是work和play。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工作呢,其實可以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老師的功能在於,在課堂上,明明是要讓學生做作業,如何略施小計,把作業變成遊戲,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的激情和活力。如果你讓學生work,他只會難受,不會享受。但是play則能讓他享受中獲得知識,這些都只是一線之差。同樣的,在藝術館中工作也是如此。作為一個館長,要懂得如何讓觀眾艱難地求學問看展覽變成一件享受的事,變成是一個自發主動去學習的行為。他認為這樣的腳踏實地的舉措比大喊香港沒文化要強得多。

為此他舉例説明,如在2007年舉行的“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館藏書畫展”中,當時展覽中最重量級的展品為《清明上河圖》,如何讓更多的香港市民觀賞到這幅珍品,他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實驗,像如何讓觀眾在排隊觀賞《清明上河圖》時不會感到沉悶。司徒元傑想到了在中國的園林中的“移步換景”,加以曲折的美學原理。將七百平方米的展覽場地,分隔為十七道彎,觀眾在排隊進場觀看《清明上河圖》時,能先了解這件藝術精品中每個部分的看點,還有這張名作的背景資料。為什麼要想讓觀眾看到作品而不是先看到作品呢?司徒元傑解釋,因為他們根據每天展出時間,加上預計人流量,每位觀眾觀賞《清明上河圖》的時間只有5分鐘。如何能在5分鐘內讓觀眾從526釐米的畫卷中欣賞到精髓?事前的了解很重要。因此前面的資料展出,能使觀眾在面對原作時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不會留下遺憾。

還有為了兼顧不同年齡,不同知識層面的觀眾,在設置文字資料時也要倍加用心。好像為了照顧一些需要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圖》學術價值的觀眾,策展部門專門開闢了一個區域將《清明上河圖》的歷年題跋和相關成果進行展示。此外為了增加港人對《清明上河圖》的本土認知性,司徒元傑還邀請一位香港攝影師,將香港大埔的市井場景拍攝下來,製成香港版“清明上河圖”。

當年這個展覽吸引了超過百萬的觀眾入場參觀,在展出《清明上河圖》前的那張紅毯都給熱情的香港觀眾踏破了。故宮的工作人員説,這是在其他地方沒有過的經歷,不僅證明了港人對《清明上河圖》的熱愛,還證明了這次展覽的成功。

這個展覽不僅點燃了港人對《清明上河圖》的激情,也讓這幅藝術珍品的形象深入民心。司徒元傑憶述在這個展覽後,在香港不少地方能找到《清明上河圖》的身影:無論是在地鐵上,還是在電視節目上,乃至每個人的嘴裏,都在談論清明上河圖,甚至在餐廳的餐牌上都能找到《清明上河圖》的身影。而且這股熱潮一直延續到上海世博結束後,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入境展覽,同樣也是全城熱議。這讓當年使《清明上河圖》排除萬難赴港展覽的司徒元傑搞到非常感動。他認為,這是博物館,藝術館教育的最極致表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