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不再是什麼“新”聞,每到畢業季,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而以專業見長的藝術類院校的學生也逃脫不了擇業的巨大壓力。面對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13年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們能否利用自己的專長脫穎而出?“90後”大學畢業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辟蹊徑”?
美術院校裏,畢業展一向是各專業學生常規的彙報和展示平臺。前不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專門為繪畫係、雕塑係、工藝美術系的學生舉辦了一次特別的“VIP專場”,三個專業、67名同學的百餘件畢業作品在面向社會公開展出前,提前呈現在了畫廊、美術館從業者面前,接受更加專業而市場化的檢驗。
在清華美院副院長張敢看來,學院正是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與社會藝術機構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多層次與社會接觸的平臺,同時探索打造新型創業模式,為青年學生走上社會助一臂之力。
事實上,真正的市場需求和學校培育出的人才一定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往往來自於美術教育與不斷變化的市場的差距。張敢表示,美術教育説到底還是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四年畢業就能直接成為出色藝術家的幾率一定是微乎其微的。“隨著閱歷的增加,隨著他們對社會問題更深層次的理解,年輕藝術家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態度,擁有自己的表現語言。所以未來他們會怎樣發展,當然還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同時,張敢也表示,畫廊的喜好也從來不會固定在一種模式之下,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畫廊需求和學院人才並不矛盾,“我們不會固定培養一種模式的人,他們也不會固定尋找某一種人,他們也在發現各種創造力和各種可能性,或是新的增長點。”
然而,轟轟烈烈的畢業展之後,又有多少學生最後真的成了成功的藝術家?“每一屆能出一兩個出類拔萃的藝術家就很不容易了。”張敢的態度似乎非常開放而樂觀。“沒必要把學生局限在專業裏。”讓張敢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加拿大版畫藝術家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表示,美術院校的學生90%都會改行,10%能堅持下來繼續做藝術,而能夠堅持20年,他離成功就不遠了。“大學教育其實也是素質教育,具備素質之後也可以從政、經商,因此沒必要太執著于專業。而具備全面素質的人才不管在哪個領域獲得成功,將來都有可能繼續投資藝術或者做藝術人才的培養。”
在那場VIP專場上,學生們都小心翼翼地布展,不時還會用略帶膽怯卻充滿希望的目光注視著參觀者。看似是學生等待接受市場檢驗,實則是在考驗畫廊眼力。看著頗具潛力的藝術家,多少年之後很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因而畫廊也都小心謹慎,不會一拍腦門就買畫,也沒有衝動地簽下某位年輕藝術家。他們通常是默默關注一位或幾位藝術家,然後密切留意藝術家後來的作品和後續發展。而有幸被畫廊和從業者“選中”的,無疑會擁有更高的起點。晨報記者張碩
畢業生説,先拓寬眼界,不急於入市
剛剛在央美結束畢業展覽的繪本專業的學生,又帶著“看圖説話——首屆中國原創繪本新生代匯展”前往798藝術區盛世天空美術館展出。
繪本創作工作室的教師楊忠表示,目前藝術離大眾較遠,而繪本以圖像視覺為主導、以文學故事為靈魂的藝術特質,剛好承擔起將“雲端上的藝術”拉回地面的使命。於是和純繪畫專業的學生比起來,學習繪本專業的學生似乎不會面臨太大的就業壓力,去出版社、雜誌社似乎是最保險的常規出路。
目前國內的繪本市場剛剛起步,這在今年畢業的趙夢雅眼中是機遇也是挑戰,“所以我希望先完善自己,出國繼續求學。”趙夢雅説,自己太過注重生活中的小細節,換個環境,也許會做出不同的東西。“我也一直在思考是否要堅持自己的這種風格,最後還是覺得要有所突破。好的繪本師絕不僅僅是一位好的畫家,還必須擁有縝密的思維、出色的講故事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功底,再用最簡單、單純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趙夢雅的作品《一樣的不一樣》講述了孩子們在低幼時期因“趨同”心理而引發的故事。《一樣的不一樣》在校內展出後,很多出版社都找來尋求合作,希望能將趙夢雅的繪本出版,而她自己卻比較謹慎,“我希望能把文字部分再好好推敲一下,等作品完善了再出版。”除了原創繪本,趙夢雅還帶來許多周邊衍生品,手捏的黏土、印章、明信片,價格不貴,在展臺上似乎更受歡迎。“我們也希望能把作品做得更完整,更貼近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