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國博講堂:唐詩與唐俑互證的藝術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1 16:19:27 | 文章來源: 中國國家博物館資訊網路部

文物出版社總編輯葛承雍教授在我館學術報告廳演講。攝影:周子傑

“卷髮胡兒眼睛綠,高樓夜靜吹橫笛。”2013年2月23日,《國博講堂》邀請到文物出版社總編輯葛承雍教授,以《胡人的眼睛:唐詩與唐俑互證的藝術史》為主題在我館學術報告廳進行演講,受到廣大聽眾歡迎。此次講座也是目前這一領域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

“唐詩與唐俑的獨到對接和交匯印證,是目前學術前沿進行‘史詩互證、以圖證史’的拓展。唐詩與唐俑對胡人眼睛的描繪,是胡漢文化最醒目的區別標識之一,既是文人與工匠的藝術映襯,也是中古社會史詩氣象的契合。”講座中,葛承雍教授從漢人對胡人眼睛的觀察、唐人詩歌對胡人眼睛的觀照、胡俑雕塑中刻畫眼神的藝術等多個方面對講座主題進行了精彩的闡述。

葛承雍教授説,中國歷來注意對眼神的關注,從歷史溯源上説,對胡人眼睛的認識從漢代就已開始,《史記?大宛列傳》即有記載,西域胡人“皆深眼、多須髯”,然而,從漢文化審美觀來看,這並不是值得傾慕的面容與體貌,因為中原漢人認為胡人深目高鼻、眼烏鼻青,不僅容易露出異端詭怪之相,而且也往往形成憂鬱憔悴之相,與漢人講究慈眉善目平正之相對照,無疑不是富態之貌。在唐代詩人的描述中,胡人的眼睛是“綠眼”、“碧眼”、“沈目”,這種深陷的眼仁眸色是令人驚奇恐怖的。岑參的《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中有:“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葛承雍教授認為,唐朝的民族具有多樣性,但是唐人始終強調自己文化的正統性,在胡漢身份認同上有著矛盾的情緒。

“從北朝到唐代社會上不時出現對胡人進行妖魔化或者蓄意矮化。”通過放大胡俑雕塑的眼光流轉,深陷的眼窩中透著異樣的眼光,葛承雍教授總結出了他們的十個特徵:其一,低眉垂眼;其二,有眼無珠;其三,眼笑眉飛;其四,愁眉鎖眼;其五,張眼露睛;其六,鼓眼努睛;其七,睡眼惺忪;其八,橫眉立眼;其九,冷眼旁觀;其十,神眉鬼眼。然而這些人物是否符合生活真實,是否矮化歪曲了人物原型?葛承雍教授認為,還需要結合歷史環境去仔細琢磨。

“胡人的眼睛不單是一個人種話題,涉及審美標準的變化,也是一個東西方跨文化問題,本質上是民族心理深處的文化差異。”葛承雍教授説,如果説唐詩帶給我們描述胡人眼睛的感受,那麼胡俑則直觀地帶來性靈刻畫的趣味,他們從寫真傳神的胡人眼睛入手,猶如用肖像作品使人走入心靈對話的新境界,給了我們認識藝術史傳奇的大千世界。

此次講座的同名學術論文——《胡人的眼睛:唐詩與唐俑胡正的藝術史》發表在2012年第11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的古代史與文物研究欄目中。

本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資訊網路部(撰文:李秀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