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建立我國社會主義21世紀的教育目標,是美術教育界共同關心的大事。有識之士認為“一個現代代的未來人,要有知識,才幹,有開拓的思想和創新的精神。”這種觀點反映了美術教育界對兒童人文教育的關注。兒童美術教育有利於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及態度,發揮想像力。新世紀的兒童美術教育需要社會全方位的關懷,以人文精神為主線的美育是現代美術教育的主要特徵。
一、兒童美術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時代所需的人才
未來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的核心:是否擁有高素質創造型人才。探索、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無論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會,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很難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立足。進入21世紀,“以人為本,以培養綜合性人才為宗旨”的現代教育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改革傳統教育中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遞式教學,研究新時期的素質教育,注重情感、態度,注重探索、創造的開放式教育。
(二)兒童早期的藝術教育
情感源於藝術的錘鍊,創新的精神源於對個性的尊重,而這些應是在兒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種子。自古以來,藝術作為生命的表現同它顯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樣的社會機能,一直被視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遊于藝”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張。時任中國教育會會長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觀點,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繪畫、文學裏找到他們遺失的情感。”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論》中就曾提出“兒童學習藝術應該是為了發展優美的感情,不應變為手藝。”
(三)兒童美術教育的功能
兒童美術教育在現代中國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説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美術教育有利於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於兒童想像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培養兒童主體性品質和創新精神,特別是美術教育中注重對兒童個性和創造性潛能的開發,這是對人的發展最有價值的貢獻。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兒童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始終在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
童年的記憶使人刻骨銘心,因為個體早期生命經驗的存在,組成的兒童種種涂畫行為。根據陳鶴琴先生的研究發現,並斷論:“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涂畫,兒童畫是隨著他的身心發展而發展的,與兒童的感覺、知覺、動作、骨骼、語言及思維等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受著生活與教育實踐的影響。兒童有運用符號表達情感的天賦,兒童的涂畫和他們的精神世界總是相宜的。”前蘇聯教育家認為,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心靈”,讓人自由成長,讓想像自由飛翔,讓心手合一,讓色彩寫在每一個孩子的臉上,即便是兒童美育的靈魂!
(四)兒童美術教育中的現狀
然而,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場經濟的深化,教育備受衝擊,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義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兒童,兒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於一個由幾千年的文化發展造成的複雜的文化社會結構中,他們還沒具備抵禦能力時卻被成人所異化。在轉型的現代社會中,成人對於生存和名利的壓力無形中波及到兒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兒童美術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長和成人出於對兒童非理性期待,各種蜂擁而至,以盈利為目的的比賽,以及僅以技能技法為基礎的培訓等,致使兒童繪畫中迎合和模倣的現象比比皆是。
曾幾何時,兒童美術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灣畫家、作家、兒童美術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畫出心中的色彩》一書中説:“應該讓孩子在沒有任何競爭壓力下好好地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歡看兒童畫展,更不愛看有大小獎狀羅列的兒童畫展……觀察自然對於兒童不但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資料的儲存,一個處心積慮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開始,他已不再是兒童,或者説,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兒童了。”儘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確實是出於對兒童心理的感受與想像。魯迅説:“殺死了今天也就殺死了明天,”一旦發生了席幕容所説的那種對兒童心理扭曲,“兒童畫”也就失去了意義,也就沒有所謂的鮮活的色彩。
(五)兒童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指導思想,並主張重視美育,當時著名的教育家維多裏諾正是因為看到了中世紀教會教育壓抑人個性的那一面,才給自己創辦的學校取名為“快樂之家”,並在學校的墻上飾以兒童遊戲的繪畫,以激發兒童的熱情。
上個世紀90年代處一場有關“人文精神”的討論在我國展開,它直截了當地觸及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生存意義與價值,涉及了社會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問題。雖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學界提出來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學界,而成為眾多學術界人士所關注的問題。現代教育的人文意義與價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體現是以人生為目的,人生理想、意義為核心,繼而延伸到知識、道德、審美等各個方面的。
我國兒童美術教育由於受到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教育的基點定位在知識和技能的層面,兒童感受到什麼,有什麼情感體驗,他們喜歡怎麼表達,這些問題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進兒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轉換。當然,這種轉換是需要的,但卻不是唯一的。在美術活動中,感性的知識轉授,人性化環境的熏陶,尊重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之內化為穩定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格。兒童美術教育億具有的人文性質是永恒的,它始終充滿了人性化的關懷和關愛。正如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福祿貝爾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為一名畫家,探究聲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絕不是要成為一名音樂家。”兒童的畫來自於心靈的圖式,這個圖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體驗,讓我們暫且放下頭腦中固有的對兒童繪畫的非理性期待與標準,放下那些功利和條條框框,和兒童一起融入繪畫。在兒童的美術世界中,給一份人文關懷,給一些寬容與理解。
二、兒童美術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結合
面對眾多的困惑,很難説今天的兒童美術教育狀況是令人滿意的。談起兒童美術教育時,很多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是“怎樣教育”這一現實的問題,包括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孩子怎樣才能提高畫畫水準等等。但是,誰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張和方法,不懂得兒童美術教育是什麼,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學效果。豐子愷先生對人文精神的教育觀體現了他對美術、音樂、文學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將人文精神的塑造貫穿于整個教育中:兒童美術教育不僅涉及到美術學、教育學、社會學、美學、歷史學、藝術門類等都有廣泛的涉及。以人文為主線的美術文化貫穿于美術學科中,我們轉達給兒童的視覺藝術應該具有一定的價值,兒童的潛在能力是通過人文文化的感召力來釋放的。
(一)正確認識兒童美術教育在兒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們從來都是和孩子從同一方面看他們的畫,而且是從同一視角。我們往往忘了考慮,兒童美術教育是一個承接和釋放情感的載體,兒童繪畫和他的身心發展一樣,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態凈土,在這片凈土上,每個孩子都在發展著自己的個性,按自己的規律成長。兒童美術教育在兒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聖的位置,教師和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二)拓寬兒童美術視野,讓兒童熱愛美術
兒童美術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響下以多樣性的面目出現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滲透的、綜合的、全面的審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處有美的事物。傳統的美術課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繪畫及技能的培養上,使原本應當豐富、生動活潑的美術課,變成了機械的模倣和乏味的操作訓練。美術不應當局限于課堂中,課堂造成了兒童部分個性的缺失,束縛了他們的想像和創造,兒童美術教育的終點不是要兒童走向一個共同的點,這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應該注重過程,既在過程中提煉美術的精華,讓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受阻礙,自由發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兒童嚮往的天地,兒童的生活源於自然的觀察和體驗。觀察是美術教育的教學核心,是兒童繪畫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經歷的多,留於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畫畫時內容就會豐富,想像即無窮。觀察並不是讓兒童照實描繪他們的所見,而是通過觀察來培養他們對生活的一顆敏感、細嫩的心靈,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提高認知水準。教育者要善於抓住觀察的時機,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適宜的環境,用積極的語言,提升兒童對繪畫的興趣。
兒童擁有稚嫩的童心,它無不被情所牽引。色彩是兒童表示情感的語言,教師要善於發掘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知道他們表達的需要,選擇他們所要表達的方式。心理學家發現,美術、音樂等藝術表現方式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心靈的平衡發展。要讓孩子熱愛美術,作為執教和教導者,對自身要有嚴格的要求,自己要熱衷於生活中的美,保持對美術的熱愛。用自己的熱情感染每一顆渴望在白紙上“舞蹈”的心。
(三)美與情感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高於生活是因為它提煉了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並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術教育更是通過生活中那些直觀、生動、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來進行的教育。因此,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啟迪兒童對真、善、美的認識,陶冶美的情操,激發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羅丹曾説過:“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會的風土人情、生活中人們的相互關愛,到處都蘊藏著美,需要我們引導幼兒去發現,並使他們知道美在哪?為什麼美?使他們從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積極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