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熊丙奇:中國的抱怨女博士和精英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1 08:56:08 | 文章來源: business中文網

不少博士生把精英人才理解為享有特權、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階層,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畢業生佔相當比例將公務員作為首選。這樣的“精英”,根本就不是精英。

“政和考察收穫:1、畢業後不走訪基層!2、畢業後堅決不走訪基層!!3、畢業後死都不走訪基層!!!減肥,回去找個好男人。”這是一個叫“@璟好”的網友8月3日在微網志上發出的內容。這個微網志的博主是廈門大學的一名女博士。由於身份特殊,有關她的微網志言論很快在網上引起非議。

博士生走訪基層,通常被認為是深入進行“田野調查”,加深對國情,尤其是中國低層社會的了解,然而,這位女博士走訪基層,顯然不是搞什麼“田野調查”,而是希望被照顧好,吃好喝好玩好。

雖然她的這則微網志令人詫異,她隨後也表示了歉意,可是,這段話,卻比較實在地反映出當前搞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的心態。

首先,他們到基層,很少有系統的調研、實踐計劃,不少學生就認為這是走形式,近年來,時常有媒體報道,學生到基層搞社會實踐,還沒進行,就要求基層單位“蓋章”出證明,説其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優異;

其次,現今不少學生,一直養尊處優,到基層本來是為了體驗生活,可在他們看來,卻是要享受生活,加之本把基層調研當作形式,因此就會對調研活動的安排表示不滿;

再次,雖然很多大學生,對領導走訪基層大搞形式主義,以及地方搞濃重的接待很不滿,但是輪到他們自己,也特別希望有這種規格的接待,並很享受接待。

去年,就曾出現過一位“炫校姐”,在車上向同行的人炫耀自己是清華學生,到地方,是誰、派怎樣的車來接待。這位“抱怨姐”和“炫校姐”在這方面很是相似。只是一個抱怨自己這種身份的人,沒有得到優待,另一個炫耀自己因為特殊身份,得到了優待。

這樣的博士,實在讓人們對他們能否深入進行研究感到憂慮,走訪基層要安排好、照顧好,那麼,搞研究是不是也要安排好、照顧好呢?這樣的研究能得到怎樣的研究結果?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博士教育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精英教育,旨在培養精英人才。而真正的精英人才,有三個基本特點,即有傑出的能力,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深厚的平民情懷。與這樣的精英人才對比,中國培養的博士,傑出的能力談不上,在社會責任感和平民情懷方面也有十分巨大的差距。

不少博士生把精英人才理解為享有特權、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階層,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畢業生佔相當比例將公務員作為首選。這樣的“精英”,根本就不是精英。

筆者認識多位哈佛在校生,他們每年都利用暑假回國到中國中西部義務支教,沒有學校組織,也沒有學校發文要求“地方接待”,他們回校後,也不會將此作為一項業績進行彙報、展示。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出於社會責任心,和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熱愛。他們的價值觀,與美國的精英教育,強調社會責任感和平民情懷有關。

對於“抱怨姐”的討論,不能止于個案,而應該分析這一類現象,所折射的中國教育缺失。從中國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強調“等級教育”、“身份教育”,教育不是培養受教育者平等的思想,而是灌輸等級、特權意識,鼓勵學生爭取成為擁有更多資源的人。中小學的重點班、重點校,大學的行政級別,就是具體體現。

二是只重視知識教育,忽視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其結果是,每個受教育者都把知識用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不再有社會責任感,就是到基層、農村實踐,也被作為一種“功利”的利益交換。這種教育如果持續下去,中國的人才培養將更加功利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