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進口爆棚,出口冷清?

時間:2012-07-30 15:45:53 | 來源:99藝術網

教育>

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表演係畢業生,70%因為就業不理想而改行;藝術類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藝術教育:進口爆棚,出口冷清?

2009年,《社會藍皮書》公開的就業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就業率最低的專業集中在兩大領域,其一就是藝術領域。

5月,畢業季臨近。曾就讀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的滿瑞回想起自己的經歷頗為感慨:畢業幾年了,目前還在每天跑劇組,看看有沒有小角色可演。他的結論是當導演很難。“剛畢業時,給上百家公司發了求職簡歷,去過幾十家公司面試,但人家要求有相關經驗。幾年過去了,自己寫劇本、打零工,有了相關經歷,人家又覺得我年齡大了。”滿瑞無奈地説。

其實,滿瑞的經歷只是很多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狀況的一個縮影。相比不久前結束的2012藝考招生,今年部分藝術類學生的擇業場景冷清了許多。曾經從千軍萬馬中擠過獨木橋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的理想與現實之間落差到底有多大?就業困境的背後有著何種藝術教育的現實?這給當下的藝術教育何種啟示?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1藝考很熱,就業很難

近年來,藝考招生不斷升溫。從1998年到2011年,中國藝術類招生人數擴大了60倍。如今,除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微網志 招生辦)、上海戲劇學院等傳統藝術院校外,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藝術類專業與院係,其中包括綜合類院校、師範類與理工科院校。

僅以表演專業為例,目前全國設有表演係的高校已超過400所。潮水般的學生涌進藝術院校,眾多的學生進入表演係,他們畢業後都能當上演員嗎?“表演係畢業生的失業率很高,隱性失業率就更可怕了,許多表演係畢業生畢業後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北京某學院從事表演教學的趙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每年,全國萬餘集電視劇、500多部電影、200多臺話劇,需要多少演員?在原本已經陣容強大的演員隊伍中,又能容納多少新演員?據北京某媒體2011年的調查,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表演係畢業生,70%因為就業不理想而改行。

實際上,即便是已經就業的演員,也面臨著隱性失業的危險。演員的就業與失業,不是以有無單位錄用來統計。北京某文化公司王宇經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演員簽了經紀公司,就算是就業了。然而,就業容易開工難。

在王宇看來,一個職業演員,無論有沒有單位,一年至少要有6個月時間拍戲才能算是正常就業。然而,大部分表演係畢業生,畢業後即便簽了經紀公司,也不能保證有戲可拍,相當一部分人處於等待狀態。

作為國內培養影視明星較多的院校,上海戲劇學院學生畢業後能否如願進入影視圈?情況也許並不如外界預期的那樣。“文化公司、公關公司、自主創業、主動待業,都是學生的選擇。導演係學生眼光高,不願去偏遠地區就業。”該校導演係石老師説。

“培養具備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語言文學、播音學以及藝術、美學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及其他單位從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工作的複合型應用語言學高級專門人才”,這是某綜合大學招生簡章中對播音與主持專業培養目標的描述。

然而其學生畢業後真正能從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的人有多少?現今在北京民航從事地勤工作的王永利,曾是該校播音與主持專業的畢業生。畢業時投出近百份簡歷無果,最後參加了一年的航空地勤培訓。“想當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人真的很難。”王永利説。

2008年畢業于某戲劇學院戲文係的張曉曉,目前待業在家。他告訴記者,現在沒有工作,但自己的目標很明確,要當作家。家人對他不理解,認為他的想法不切實際,但他就是想趁年輕闖一闖,希望在三五年內能實現目標。

某綜合大學表演係學生李莉,畢業一年多還未簽約公司。“現在搞藝術的人太多了。”李莉告訴記者,“有時天天悶在家裏不知道該幹什麼,即便如此也沒有想過轉行,不管花多長時間都要堅守。因為特別喜歡,而且不知道還能幹什麼其他的工作。” 來自麥可思公司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10屆藝術類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明顯低於全國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的平均水準。2010屆藝術類本科、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後從事表演藝術與影視類職業的比例,僅為0.3%。

2百里挑一,仍然執著

儘管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不盡如人意,且錄取比例從40:1到60:1到百里挑一,淘汰率很高,但這些仍難以阻擋藝考者執著的腳步。今年,1.8萬人報考北京電影學院,而其錄取人數不過400多人。上海戲劇學院每年的錄取人數也在400人左右,但每年都有上萬考生前往參考。 談到“藝考熱”持續火爆的原因,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等人認為,近年來,文化産業的發展繁榮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電視選秀節目火爆推動“造星運動”,影視明星受到青少年追捧等諸多原因,造成了一些考生和家長的盲目與不理智跟風。

北京薊門橋旁的北京電影學院,每年春天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心懷夢想的報考者。來自山東的學生家長方女士告訴記者,送女兒參加藝考,就是衝著當明星來的。雖然這幾年花了不少錢,也知道這行工作並不好找,但如果孩子畢業後一旦成了明星,投入就可以收回了。

近幾年,影視劇演員身價暴漲,更加讓部分學生甘願冒著前途堪憂的危險“知難而進”。曾經,演員演電影、電視多為名氣,個別演員一集電視劇片酬10萬元就是天價。現今,眾多明星的片酬早已衝破了這個數字,一部電影拿百萬元片酬者大有人在。

“文化課成績不好,通過藝考也能讀大學”的宣傳與引導,也讓部分學生並不考慮未來的就業前景,而選擇報考藝術院校。

來自東北的朱曉霞,已是二度赴京參加藝考。曾經300分出頭的高考(微網志)成績,讓她與本科院校無緣。“專科能上,但我就想上本科。”經過多方諮詢,她選擇了藝考。“拿到藝術類專業測試過關證後,文化課成績就不成問題了。”2月至3月,她輾轉于西安、上海、大連、北京,參加了5場專業測試考試。

記者點擊某知名藝考網站,其首頁上報考藝術類院校的優勢赫然在目:可以解決學生因文化課分數不夠而不能進大學的苦惱。有文化課200分至300分的成績,加之不錯的專業課成績,學生就能進入藝術類大學,還可提高中學的升學率。

記者諮詢該網站負責招生的許老師,得到了這樣的指點:藝術類的音樂、舞蹈、美術、播音主持、編導、影視表演等專業,經過短期培訓就能達到聯考要求,且能取得理想成績。特別是播音主持、編導、影視表演專業,無需任何藝術基礎,文化成績要求不高。

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引導,在藝術院校招生現場出現了諸多的盲目報考者。上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校藝考招生教師直言:“藝考誤區太多,仲介、騙子等陷阱也不少。金字塔是現實,但明星只是少數。”在他看來,許多家長和孩子,不知道藝術從業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報考過於盲目。


某校負責招生的李老師告訴記者,許多考生千里迢迢趕來,父母花了很多錢陪著,結果考生沒有任何準備。比如,形體考試沒有準備,連最基本的廣播體操都不會做。一些考生進過培訓班,但由於培訓班水準不高,反而表現虛假。“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你的父親。”“我的父親是男的。”這是中國傳媒大學藝考招生現場,考官與考生的一段對話,如此蒼白的表現怎能獲取優異成績?

記者在多所學校看到,還有許多參加表演專業考試的女生濃粧艷抹,將精力主要用在外表打扮上。甚至有考生表示,表演專業考試就是看長相,只要漂亮、帥氣就能考上。這令很多藝術類高校的老師啼笑皆非。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徐老師介紹,其實招生考試重在發現考生的潛質。演員不能只是漂亮,要有個性與特點。演員長相雷同、沒個性,將是表演藝術的災難,對於考生自己來説,未來的發展也十分受限。

以表演專業為例,考試包括對學生聲樂、臺詞、形體、表演等多方面的考查。對於同樣的內容,要看考生怎麼理解、如何表現。考生需要借助自己的語言、歌唱、形體和表演來展現理解力、想像力、藝術感、音樂感和節奏感,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走藝術道路。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躍紅還指出,藝術類職業的工作方式多是個體化的、工作室化的、家族傳承式的,沒有一定背景想闖進去是很難的。對於家長來説,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搞藝術,孩子是否有興趣,值不值得家長花大價錢去培養。

許多專家建議,學校不能為了提高升學率,就鼓勵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走“藝考捷徑”。家長也不要“病急亂投醫”,不管孩子對藝術是否有興趣、有特長,就強迫孩子臨時“轉行”。其實,如果學生文化基礎不好,或者對藝術缺乏興趣,即使學生勉強入了校、畢了業,在未來的人才市場也會沒有競爭力。

對於那些懷揣明星夢的藝考生,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表示,很多人覺得考上電影學院這樣的藝術類院校就是踏入了“星族”的門檻。實際上,進入學校會獲得更好的起飛平臺,但成功需要學生的勤奮努力,學校只能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無法保證學生獲得成功。

3 為名利來,能走多遠

張藝謀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前,曾是咸陽棉紡織廠的搬運工。上世紀80年代考入中戲的鞏俐,曾經歷了分數不達標等問題。如今,他們很紅。章子怡和趙薇,一個畢業于中戲,一個畢業于北電,如今也已成為影視圈的“寵兒”,被廣告商爭相追捧……

在明星的示範作用下,藝校的標簽被神聖化了。只要考取了中戲、北電等知名藝校,風光無限的日子就近在咫尺了。於是,懷揣夢想的學子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跨越千山萬水奔波于各大院校之間,儘管只有少數幸運兒會金榜題名。

採訪中,中戲、北電的多位專家表示,藝術創作需要靈氣和天賦,同時學藝術的人要勇於去經歷人生的諸多坎坷挫折,才能獲得豐富的人生體悟。如果只是為了名利而來,那麼就一定走不遠。藝術道路上的發展,關乎才情、運氣,但熱愛是第一位的。

“考上北電、中戲,只能説明你是這個學院的學生,連個準演員都不是。”明星經理人田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許多人以為考上中戲、北電等藝術院校就成了明星,這種觀點大錯特錯,特別是在目前演藝市場演員人數明顯供大於求的情況下。

影評人譚飛總結了學表演專業的學生畢業後的5種出路:“第一是運氣特別好,在學校就出風頭,早有簽約公司守候;第二是使勁鑽進國家劇團,收入不高,生活安穩;第三是帥哥美女,找個有錢人結婚;第四是轉行當編劇、做導演,或到大公司當公關總監;第五是從北漂或簽個體小公司幹起,沒有保障,只有利潤分成。”

來自多所藝術學校的調查表明,藝術類院校的學生畢業後並不一定都能從事藝術工作,即使是在佔盡天時地利的明星班裏,也有人至今沒紅,更多的藝人選擇了暫時離開這一職業。

比如,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1992級學生有15人,畢業10年後,現在還有機會從事表演的只有2個人,其餘都轉行了。中戲1998級戲劇文學系,全班22人,畢業後沒有一個成為職業編劇,大多數人轉行做媒體或者其他行業,剩下的十幾人多是從事不固定的影視編劇工作。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學生吉璟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有太多考生希望借助上中戲、北電等藝術院校進入娛樂圈當明星,就像曾經的我。”實際上學表演非常辛苦。演員是需要有深厚內涵的,要刻苦,要鑽研,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幸一夜而紅。想學習這一專業的考生一定要認真了解這個行業,三思而行。

北京電影學院王勁松教授結合自己25年的表演經驗指出,表演這個行業如果想做好,非常艱辛,非常痛苦。當你面對激烈的競爭,又覺得自己的理想遙遙無期時,是否能夠堅持走完這一艱難的路程?這種艱難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尤其是面對名利的考驗,這需要極高的人格素質和人格修養。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表演專業的小翟,目前經營著自己的公司,接拍廣告,從事影視後期製作。“現實要求我們考慮這樣的問題:眾多的藝術考生,最後有多少可以成為明星,又有多少可以實現夢想?無數考生懷著明星夢去闖藝校門,我們不能嘲笑他們的夢想。但是,每一個藝考生都要以正確的價值觀看待成名。”小翟説。

藝考的成名之路,既坎坷又充滿誘惑。艱辛的趕考、高昂的費用、嚴峻的就業形勢,是每一個藝考學生及其家長都要認真思考的。

4 走出困境,期待突破

最近幾年,高等藝術教育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形成了音樂、美術、戲劇、廣播影視、舞蹈、工藝美術六大學科專業,獨立設置的藝術學院已發展到30多所。截至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藝術類在校生113萬餘人,全國藝術類畢業生有21萬餘人。

藝術教育已經超越了教育本身,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風尚、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當今社會,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並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從2009年開始,我國將藝術學科從文學學科中獨立出來,設置為專門的學科門類,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藝術學科的自身發展是有利的。

但是,藝術院校辦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有的藝術院校發展速度較快,但辦學條件跟不上。有的藝術院校盲目追求規模,忽視了內涵建設。有的藝術院校對招生考試環節把關不嚴等,制約了高等藝術教育品質的提高。

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也存在著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脫節的問題,存在著重專業技能訓練、輕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問題。尊重藝術專業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在培養學生主動精神、創新能力方面深入思考、尋求突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隨著藝術專業在校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師生比已經超過了1:18,師資已不能很好滿足藝術教育的發展。有的藝術院校以應屆畢業生或公共藝術課教師作為教師主體,缺少學科帶頭人,教學品質不能得到有效保證。許多藝術院校的專業課從小課變成了大課。

對此,國家很多項目向藝術類專業傾斜,如建立了17個藝術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給予每個中心50萬元的經費資助。在60個藝術院係設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給予每個實驗區50萬元的資助等,這對創新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

迅猛發展的文化産業及電影、電視劇、廣告事業,為影視表演人才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也不再僅僅局限于電臺、電視臺,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電視、車載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需要大量的傳媒類人才來填充,藝術人才的未來發展空間不斷增大。

同時,關於藝術類學生的就業領域,有專家指出,視覺類藝術作品正隨著科技的進步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發展態勢,傳統藝術與電腦、工業、建築等學科交叉融合,正衍生出許多新的專業方向,將為藝術類人才的發展拓寬領域。上海市勞動部門有報告指出,目前,廣告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公關策劃、動漫製作、遊戲策劃、遊戲設計等專業人才緊缺。

但是,這種面對藝術專業不斷向多學科綜合的方向發展的新趨勢,也意味著文化課“跛腳”的畢業生,必將面臨不小的就業壓力。

因此,採訪中,許多專家建議,學校應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人才,鼓勵學生選學第二專業、第三專業,掌握多種技能,從而在充滿競爭的就業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建議,高等學校的藝術學子,在就業方面要作好兩手準備。在學習藝術專業的同時輔修非藝術專業,使自己成為複合型人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