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杜曦雲:青年藝術家成長的“須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3 13:27:44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杜曦雲



面對如此多的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活動,例如:“2012之舟:富隆杯”當代藝校大學生提名展,青年100,新新星藝術節,還有央美的CAFAM未來展等展覽活動。活躍于八九十年代的藝術家成為了“大腕”或“市場明星”,如果在推廣和運作他們的作品,會投入和耗費的成本巨大。所以,一些藝術機構以及市場“熱錢”開始瞄準正在成長的青年藝術家。他們或是在推廣扶持青年藝術家,或是在搶佔更多的藝術家資源。99藝術網針對諸多青年藝術家推廣展覽活動採訪了策展人杜曦雲先生,他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和建議。

鎖定“青年藝術家”

青年藝術家推廣活動比較多,今日美術館的提名展,青年100,新新星藝術節,還有央美的未來展等,您是怎麼看待這個活動的?

杜曦雲:對於青年藝術家來説這是一個挺好的機會。他們得到關注的機會更多,以往是主動找畫廊或者是美術館等機構,現在是各個機構在一撥一撥不斷地主動關注他們。今天會看到這麼多關於青年藝術家的項目和展覽,這裡面的中心詞就是“青年”,青年的潛力以及未來有待開發的潛力更大,把目光鎖定在青年藝術家,是挺有眼力的。

對機構來説有一個問題。因為各個機構、美術館都鎖定“青年藝術家”,會導致彼此之間的競爭度拉大。對於一個具體的操作機構,如何能與別的機構不一樣,這可能是一個挑戰。每個機構還是根據他們的獨有強項來確定評審的條件,學院美術館和民間機構、政府機構的選擇標準等都不一樣,自然而然就分開了。從所謂“學術”來説,青年藝術家是否會被商業所影響或牽制,關鍵還是看青年藝術家對自身的定位和把握。

青年藝術家自身的特性是不斷變動的,對他們以後的發展有沒有什麼影響?

杜曦雲:他們會不會受商業的牽制導致創作主動地來向商業靠攏,商業會不會給他們施壓來塑造、引導、製作、包裝他們。我認為主要還是取決於藝術家個人的素質。好的藝術家如果足夠優秀和自信,應該不會灘塗于小的商業成就,不至於停滯不前或戴著面具舞蹈。這也是對藝術家才情、學養等的綜合考驗,有能力的藝術家總是能找到更加自由的方向與空間。

所謂的“青年藝術家”

您認為青年藝術家身上具備哪些比較優秀的特性,對他們的建議是什麼?

杜曦雲:當下所謂的“青年藝術家”,大致是指出生於1980、90年代的藝術家。他們在藝術方面所關注的問題以及具體表現,是難以清晰、準確描述的——中國各個地區的發展非常不平衡,青年藝術家成長和生活的環境差異非常大,再加上其他具體而微的複雜因素,“青年藝術家”們彼此間的差異甚至可能大於相同之處。而且,青年藝術家與“非青年藝術家”既有大致的差異,但也有很多趨同之處。

這些青年藝術家成長于由強制性政治社會部分地向市民社會轉型的時代(中國的這種市民社會,是在政府主動和適度出讓支配權後形成的),中年藝術家們痛切的歷史記憶和政治傷疤,對他們而言是比較隔膜的。他們更傾向於關注相對而言“去政治化”、“去公共化”的私人生活領域,從個體自身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遠離政治紛爭,回避社會批判,疏遠抽象理想。

他們成長于文化資訊發達、交流便利、當代藝術從地下轉向地上的時代。從他們的藝術作品看,他們的文化資源更為豐富、視覺表達更為國際化。藝術語言是重要的,否則無法順暢表達。但如果不關注公共領域、放棄現實變革的訴求,也不對自身的日常經驗進行深究,只是一味顧盼自憐,個體日常經驗會有狹隘、蒼白的可能。這時,語言越精緻,這些表達個人日常經驗的作品越有可能流於矯飾的小情小調和雅玩的視覺遊戲,在與市場結合後成為新興中産階級文化客廳中新的沙龍藝術。而這一點,在當下的中國藝術界已經是事實。

您作為批評家、策展人,對這一系列的青年藝術家的推廣扶持活動有什麼建議,包括展覽、選擇作品的方式?

杜曦雲: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説,青年藝術家中從目前來看堪稱“優秀”的到底多不多?主辦活動的機構能否把藝術家從學術和經濟上很好地引導?能不能把後續的工作做完善,比如説展示、銷售和進一步推向更大的平臺。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