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成長于文化資訊發達、交流便利、當代藝術從地下轉向地上的時代。從他們的藝術作品看,他們的文化資源更為豐富、視覺表達更為國際化。藝術語言是重要的,否則無法順暢表達。但如果不關注公共領域、放棄現實變革的訴求,也不對自身的日常經驗進行深究,只是一味顧盼自憐,個體日常經驗會有狹隘、蒼白的可能。這時,語言越精緻,這些表達個人日常經驗的作品越有可能流於矯飾的小情小調和雅玩的視覺遊戲,在與市場結合後成為新興中産階級文化客廳中新的沙龍藝術。而這一點,在當下的中國藝術界已經是事實。
藝術首先應是基於自身的、有感而發的,有獨到的觸摸式、浸入式體驗。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圍繞個人的日常體驗,但經濟壓力、政治反思、文化困惑往往是暗藏的主因,由此而綜合成迷茫、懷疑、失落、憂傷等百感交集、一言難盡的情緒。如果經濟、政治、文化的困境是關鍵因素的話,這些遠不只是某個青年藝術家的困境。種種情緒也就並不只是某個青年藝術家個人獨有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尤其在中國年輕平民內心之中。所以,很多青年藝術家的看似強調個人化的作品,反而是很集體化的。
問題其實擺在這些青年藝術家面前:自己的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如何?尤其是當青春期日漸度過後(這個問題更直接的擺在19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面前)。如果藝術表達的出發點是自身的現實處境,這個問題背後是一個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如何進一步了解現實,如何應對現實乃至進一步改進現實。比起藝術/藝術家而言,生活/人,顯然是更重要的。
從這一點來看,這些青年藝術家中傳達出的迷茫、懷疑、失落、憂傷等複雜情緒,既然是基於自身的現實處境,是有感而發的真切體會。可以進一步對這些體會進行反思,進行現實溯源。這將是更為漫長而持久的過程,也將面對更為豐富、廣闊的領域。只要出發點是真誠的,勤奮和天賦都會讓自己有所發現和體會。人的慾望、訴求讓人身處現實之中不斷産生問題意識,一旦有了新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新的可能性。
與年長藝術家相比,某些青年藝術家目前在自己或他人眼中可能還有待更加“成熟”,但很多可能性的正在萌芽、生長,已經比較明顯。而且,從藝術中傳達出的資訊也是很有限的,語言的基本屬性即“真實”的替代物,非語言的直覺所感受到的“真實”是混沌的、無法言説、表達的。相對而言,語言只是遊戲,藝術只是“表演”,藝術家在面對和處理其他問題時的具體表現,難以從藝術中“見微知著”。至於在未知的前方每個人(不只是青年藝術家)的具體方式和能力,既取決於自身,也取決於各方面的情境,這需要通過各種具體實踐來實證,而不只是通過藝術這種“表演”來推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