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魯美教師與朝鮮畫家在一起的45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21 15:19:3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張哲勳《土地改革》

楊潤風《金剛山老松》

上周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魯迅美術學院主辦的中朝當代著名畫家交流展是中朝兩國畫家的首次交流展。其中不少作品便來自去年底在魯迅美術學院成立的中朝畫家創作營,創作營的發起人之一張瑞田記下了期間的點滴往事。短短45天的創作營因恰逢金正日去世而頗具傳奇,或許有的作品就是"金正日時代畫家的絕筆"。

在丹東火車站,與金南哲見面了,他是我屢次前往朝鮮的嚮導,也是朝鮮畫的熱愛者和收藏者。晚上7時,平壤至北京的國際列車停在丹東火車站,朝鮮的人民藝術家、功勳藝術家、一級藝術家文正雄、金昌吉、鹹成哲、楊潤風、樸俊、金建、高秀振、康元洪、全哲友、金勝民一一走出火車站。我熟悉文正雄、金昌吉、鹹成哲,2007年在北京舉辦的朝鮮當代著名畫家邀請展,他們的作品參加了展覽,金昌吉與鹹成哲還訪問了北京,出席了展覽的開幕式。

(2011年10月29日)

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坐落在大連金石灘的一處丘陵,回字形的灰色建築,如一位不願言談的智者,傲慢地看著眾人。這是第三次到魯迅美術學院的大連校區,第一次見到了李晨,第二次住到了李晨的家,第三次出席中朝畫家創作營的開營儀式,依舊與李晨有關。

陽光明媚。站在窗口,可以看見幼小的銀杏樹。樹葉已經變成金黃了,正一葉一葉地飄落。灑在行人道上的銀杏葉,輕輕滾動,如一個個頑皮的孩子。眼前的這條路通往海邊,無疑,這是一條新修建的道路,是為大連金石灘的CPD作出過貢獻的道路。幼小的銀杏樹漸漸長高,也許十年後就會看到大海了。

2011年10月31日在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動畫工作室舉行中朝著名畫家創作營開營儀式。

今天是朝鮮畫家畫畫的日子。沒有我們想像的簡單,朝鮮畫家們提出了所有的要求,比如,要最好的畫材,對光線和案板,均有自己的想法。好在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物質基礎雄厚,對於他們的要求,會一一滿足的。我們的目標也很明確——畫出好作品。討論畫作的題材時,他們提出收集中國的素材,畫有中國元素的畫作,這一點我們否認了。我們覺得朝鮮畫家理應畫有朝鮮元素的畫才對,余墨畫幾幅中國的風景即可。方向明確了。

(2011年11月1日)

我看到李晨畫畫了。他有激情,見到紙和筆,就會産生畫畫的衝動。他拿毛筆的姿勢,很像拿著一支鉛筆,作為當代實力派的畫家,他先後在國家級的畫展上獲獎,並且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還設計了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紀念郵票,在《讀者》雜誌連載素描作品和插圖。

這位像小夥子一樣的中年人,精力充沛,答應送給朝鮮畫家每人一幅作品。他畫人物,那支軟軟的毛筆,神奇地在宣紙上游動,一筆過後,就是形象,就是神采。趁機,我也要了一幅,放在房間裏欣賞。

朝鮮畫家在各自的畫案前準備著,文正雄畫著速寫,為創作打底稿。我在老先生的身後看著,老先生嫺熟地運筆,勾勒出樹,勾勒出水,勾勒出山峰、雲彩。與他交談,他説,他要畫一組金剛山的四季,眼下的這份底稿就是金剛山的春季圖景。我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讚。文正雄靦腆地笑一笑。

油畫創作團的金昌吉、金建、金哲宇開始裝載油畫框,同時,安置調色板,檢查畫筆。

朝鮮畫創作團的其他人正在熟悉中國宣紙。我去過朝鮮多次,他們在高麗紙上畫畫,對中國宣紙有可能産生陌生感。因此,熟悉一下中國宣紙是必要的。楊潤風用筆輕輕觸碰宣紙,還用舌頭舔舐,最後伸直拿著宣紙的雙臂,看著宣紙的厚度。

金勝民是鄭昌謨的學生,用沒骨法畫畫。他把一張六尺宣紙裁開,鋪在桌案上,提筆就畫。他的寫意畫線條洗練,筆暈活躍,視覺感強。

高秀振已經畫出山崖的一角了,那種皴擦,是朝鮮式的。與李晨談朝鮮畫家的筆法,我們一致認為,這種用筆的習慣是因為他們不懂中國書法。其實,朝鮮畫就是中國畫的翻版。

(2011年11月2日)

吃完早飯,我們就到三樓畫室,看朝鮮畫家們畫畫。鹹成哲所畫的《平壤的秋天》即將完稿,文正雄的《妙香山的春天》正在深入描寫,金勝民畫的《金達萊與松樹》已初具規模,金昌吉的《夏季》也接近尾聲。楊潤風還在畫迎客松,樸俊在畫大海,康園洪所勾勒的天池有了清晰的輪廓……

收藏家韓召善認真看著,他的美術史知識十分豐富,與之交談,有時都自愧弗如。

今天是週日,下午休息,翟羽提議去金石灘國家地質公園遊覽,順便拍一些照片,為朝鮮畫家提供素材。徵求朝鮮畫家的意見,表示同意。下午兩點,我們到樓下集合。翟羽租了一輛中巴,我看著朝鮮畫家一一上車,就告訴司機可以走了。

汽車穿過楓洋街,向東轉,順著海邊的一條路前行。路旁有一些趣味雕塑,螃蟹、龍蝦什麼的,栩栩如生。汽車穿過金滿鎮的邊緣,向一條山路爬行。路有點窄,路邊有別墅,還有會所。汽車繼續前行,大約十分鐘的時間,抵達地質公園的大門。翟羽到售票窗口買了票,我們一行十余人走進了地質公園。

果真是國家地質公園,環繞海濱,時而陡峭,時而彎曲,時而有層層堆積的山崖,時而有斑斑點點的龜背石。可謂是一部地質學形象的字典。我的地質學知識少得可憐,不知何為侏羅紀、寒武紀,也不知道何為皺褶,何為丹崖史書,何為海石柱,從大連金石灘國家地質公園走一遭,大開眼界。

朝鮮畫家對地質公園興趣濃厚,上坡下嶺,不知疲倦。他們拍了很多照片,一邊走,一邊研究。

(2011年11月6日)

朝鮮畫家的創作全面展開了。我注意到楊潤風的一幅山水畫,取材中國黃山,畫面整潔清晰,透視效果極強。遠遠看去,層巒疊嶂的黃山,虬龍般的松枝,水流,霧靄,一目了然。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朝鮮畫的文章,闡述了對朝鮮畫一些美學問題的看法,比如,朝鮮畫沒有書法、詩詞、篆刻元素,他們留在畫面上的字跡和印章,僅是標明畫作的題目和作者,沒有中國畫繁冗的複合型文化指向。

這是區別。但是,這能是朝鮮畫低於中國畫的原因嗎?至少我不這樣認為。朝鮮的寫實繪景,是朝鮮人審美觀念的延伸,是朝鮮人文化心理的外化,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這個焦點問題,也是我研究朝鮮畫的一個路徑。曾經思考,還在思考。

李晨喊我,説大連開發區國家安全局的同志來了,外事沒小事嘛,來就來吧,一起聊聊朝鮮畫,也是好事。

來了三位同志,其中一位記錄,我與李晨向他們説明瞭朝鮮畫家到大連金石灘創作的緣由,也談了朝鮮畫家們的業餘生活,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他們看了看朝鮮畫家的護照複印件,又參觀了畫家們的創作現場,隨便聊了幾句,就離開了。

寫字。看畫家們畫畫,我就想寫字。在《貝格曼黑河大發現》一書中讀到王維的《出塞行》:“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非常喜歡,就用隸書錄之。

寫了幾幅,沒有盡興,又把王維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了一遍。

唐人的邊塞詩,讀不夠,也寫不夠。

(2011年11月9日)

看楊潤風畫畫。楊潤風,朝鮮人民藝術家,中等個子,見到我們總是友好地笑一笑。他又畫松樹了。他畫的松樹飄逸、挺拔,頗主旋律。

我不知道這幅畫的題目,一棵松樹,旁逸斜出的松枝像男人粗壯的臂膀,背景是模糊的山巒、霧靄。他一筆一筆地畫,他手中的筆輕巧、自如,宛如美女的手指,在宣紙上點染。中國畫家不這樣畫畫,他們愛抖機靈,愛裝神弄鬼,愛顯示才華,他們看重市場的評價,他們是時髦的消費主義者。

上午,我坐在楊潤風的身後,看他一筆筆把生命賦予給一棵松樹。

文正雄在卸一張八尺的大畫。為了方便,朝鮮畫家喜歡把宣紙的邊沿貼在畫板上,不到一公分的邊沿,貼在畫板上,平整、穩定。畫完之後,他們再用刀輕輕裁下來。我看見67歲的文正雄踩在凳子上,把尺子按在上面,刀子順著尺子下劃。畫卸下來,還有問題,上下的邊緣出現鋸齒狀,文正雄依舊用尺子固定,用刀裁平。這些瑣碎的小事認認真真幹完了,才把畫交給我們。

朝鮮人的工作嚴肅認真,我領教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