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三兄弟畫家這半輩子:“我們可不是一般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25 13:51:06 | 文章來源: 南方週末 作者:陳一鳴

林旭東在文革初期咬牙買下庫爾貝的原版畫片《石工》,“三兄弟”對歐洲繪畫的臨摹自此開始。圖為林旭東臨摹作品《石工》

林旭東、陳丹青、韓辛一起回到故鄉,2012年4月21日,三兄弟的畫展“四十年的故事”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展廳入口,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上,將屆花甲的三人騎著自行車嘻嘻哈哈穿梭于上海弄堂,聊補當年的遺憾——他們仨少年時代從未一起合影。

畫展的第一面墻,挂著1973年林旭東臨摹法國庫爾貝的《石工》和西班牙魏拉士開支的《酒神》,兩旁稍小的篇幅,是韓辛以水粉臨摹同樣兩幅畫。而後是1970年代三人密集交往時期的作品。韓辛只是校辦工廠名義上的雜工,旭東和丹青則是落戶江西的知青。“文革”後他們先後考入中央美院,可是在求學時代,他們都屬於自學成才。對於今日成千上萬的藝術學院學生,這三兄弟的傳奇,是在少年時期就能畫出這麼周正的素描和油畫。

“臨摹固然是初習傳統的功課,但今天我們特意展示這些臨摹,其實是向上海致敬。”陳丹青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文革”初期,一位民國上海的畫家(顏文樑弟子)私下拋售家藏歐洲原版畫片《石工》,叫價10元,林旭東渴望學畫,咬牙買下,反覆揣摩。三個少年第一次見到歐洲繪畫經典的印刷品,就在他家。“現在我的《西藏組畫》被評論為文革後離開蘇聯影響,轉向歐洲傳統,好像那是我一個人的轉變,其實我們仨那時常在臨摹歐洲畫片。這種資源、文脈,只有上海才能提供啊——當年我們根本意識不到,現在回頭看看,特意把旭東這件臨摹作為展覽的起始。一幅舊畫片,一件臨摹,我們和‘文革’的關係、‘文革’上海與民國上海的關係,民國上海與歐洲繪畫的關係,就都在了。”

這是個完全不呈現資歷、職銜、成就、金錢等等“藝術權力”資訊的畫展,只有三個老哥們四十年來的畫布情結。在藝術教育完全停頓,文化資訊極度匱乏的時期,像上海這樣的都市,仍然有真摯敏感的青年曲折傳遞著藝術的文脈。對比今天藝術界過量的資訊及其價值迷失,顯得另類而真實。開幕式上,陳丹青首先介紹他們仨當年的私塾老師:旭東的老師顏文樑,早年留法前輩,蘇州美專創辦者,已故去多年;陳丹青的中學啟蒙老師章明炎已屆八十高齡,特意來到展場;韓辛的老師,是當年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的首席才子魏景山。三人共同的老友陳逸飛如果健在,一定也會出席這富有紀念意義的畫展。當天的晚宴像是一場家宴,師長同學、親朋好友湊了十桌,三個人挨桌敬酒,就像高考中第,春風得意的準大學生。

林旭東、陳丹青和韓辛都喜歡德拉克羅瓦的《但丁之小舟》,“四十年的故事”開展前,韓辛特意創作了《向德拉克羅瓦致敬》,原作中的小舟變成了汽車,舟上的但丁,變成了他們三兄弟。 (受訪者供圖)

少年:黑畫、黑幫

1970年,陳丹青17歲初中畢業分配到贛南落戶,每次幹農活兒累到天黑,想想一輩子待在山溝,心裏絕望極了。林旭東比陳丹青大一歲,早一年到贛北農村插隊。過年回上海探親,朋友跟他説,有個叫陳丹青的也在江西插隊,速寫特別好。一天夜裏,旭東騎車來到丹青在石門一路的石庫門老家三樓,少年丹青捧出厚厚的人物速寫,兩人一見如故。

轉年,陳丹青患了肝炎,回滬上養病,一天和父親散步,在淮海西路林寓附近巧遇林旭東,聊得投機,從此就膩上了,不想竟莫逆相交四十年。

韓辛比陳丹青小兩歲,性格率真,目空一切,早早在滬上江湖美術圈享有“神童”之名。1969年林旭東下鄉時,14歲的韓辛還沉浸在藝術的夢中。他在一本“文革”前的《美術》雜誌上看到《格爾尼卡》,當下發誓:將來我就是畢加索。

陳丹青很早就認識韓辛,韓辛對兩人的初識情景記憶猶新——丹青家墻上挂滿了畫,正中是一幅戴大沿帽穿白制服的警察肖像和一幅油畫創作“烈士的刀”,他回憶道:“‘野路子’的我本能覺得那些畫不夠洋派。其實就畫論畫,丹青的水準還是讓我這個神童妒忌了。”

韓辛直率輕狂,兩位長兄厚重深沉,哥仨能走到一起,全拜時局所賜。1974年上海舉辦“黑畫展”,19歲的韓辛作為最小的“黑畫家”入選,與豐子愷、林風眠、吳大羽、劉旦宅等名家同臺批鬥。他的所謂“黑畫”是一幅寫生,畫中的解放軍戰士在當時畫得太犯忌了,用陳丹青的話説就是“猩紅惡綠,肆無忌憚,非常野獸派”。韓辛見自己的畫作與前輩並列展出,被稱為老小“畫怪”,居然欣喜若狂跑到上海美術館“革命創作委員會”索要入場券。委員會的辦公地點當時在上海圖書館,日後變成上海美術館,正是眼下三位畫家舉辦畫展的地方。

同為落難之人,劉旦宅欣然贈予韓辛一幅國畫。劉旦宅的“黑畫”名為“梨花一枝春帶雨”,批判者想到了此詩幾句之後的“此恨綿綿無絕期”,便給了“仇視現實”的罪名。

黑畫展後的韓辛很快成了“病毒攜帶者”,所有人躲著他。少年的心,第一次嘗到人情冷暖。一天傍晚,林旭東正在家聽老唱片,昏暗中閃進一個遲疑的身影。是韓辛。他説,我出事了,沒人和我玩了……旭東早就聽説他為自己黑畫展索要門票的趣事,爽快地説,以後就到這兒來玩吧!

四十年過去,韓辛至今仍對老林滿懷感激。在展品説明中他寫道:“老唱機傳來天籟,窗外梧桐樹影婆娑,最興奮的是我看到不一樣的繪畫,林旭東居然在學荷蘭畫家魯本斯的人體寫生,表面畫得薄薄的,用了許多調色油,與蘇聯油畫情調完全不一樣,我當時就服帖了。”

林旭東生於美國,父親與楊振寧是同一代留美學人。4歲那年,父母帶著他繞開美國的阻撓,輾轉巴黎回到中國。由於所學與國防有關,林父“文革”時沒受到太大衝擊,林旭東得以在家坦然欣賞古典音樂,臨摹西洋繪畫。

三人幫就此湊齊。騎著自行車在弄堂裏你追我趕飛向林旭東家,是陳丹青和韓辛的共同記憶。韓辛叫陳丹青“老丹”,老丹和旭東則學韓辛的母親,戲稱韓辛為“辛兒”。

韓辛早先善畫風景和靜物,後來猛畫人物,把自己和家人畫了個遍。談及當年變化,韓辛説:“旭東、丹青專門畫人。所以我憋足勁,也要畫人!”

陳丹青説林旭東天性有點像塞尚,塞尚沒有一幅畫是畫完的。1974年林旭東動筆畫長征途中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舉杯結盟的群像,至少畫了兩年,“他只是畫著,計較每一筆的厚度和力度,然後毫不可惜,放棄了,就像沒做過這件事。”

1970年代的上海,三個少年就這樣開始想像歐洲。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