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大師的二十歲 成名作品進藝術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9 09:55:13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安迪-沃霍爾-夢露系列

1949年,21歲的安迪·沃霍爾到紐約尋找機會。3年後,他創立了“工廠”,聘請非專業團隊從事概念創作,大量複製名人臉孔,還將罐頭和可樂瓶變成藝術品。

 
但丁-加布裏埃爾-羅塞蒂 水柳 木畫板油畫 1871年

“從20歲起就要捍衛屬於你的東西” 中科院神經疾病和人類遺傳學聯合研究室主任賀林説:“20歲左右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年輕通常意味著稚嫩和脆弱,但也是早慧和充滿活力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能力越來越退化,你甚至會發現,往後的幾十年,你都在吃20多歲積蓄的老本。

據説畢加索成名之後,才思枯竭之時便去巴黎年輕藝術家的工作室走走,所以年輕藝術家聽説畢加索要來都趕緊把畫翻過去——好主意一旦被畢加索“借鑒”了,那就成了畢加索的了。

藝術家非常“貪婪”,因為藝術創作是一項依賴感覺的工程,他們從未停止對世界的觀察和索求,一生都在試圖把打劫來的感覺表達得令人印象深刻。畢加索的每一位女伴都為他帶來一些變化,他視“感覺”如珍寶。

今天令你讚嘆不已的一切藝術表現,實際上都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潛伏著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生物學、心理學、地理學、物理學等等更深廣領域的作用力,也跟你的每一趟旅行、每一次交談有關。沒有這些的滋養,純粹的學術是乏味空洞的。大學為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告示欄中貼滿了各種課程以外的演講和討論會預告,沒有什麼學習是無用的屠龍術。

和前輩藝術家保持接觸也是一種典型的學習方法,學到多少完全取決於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但是太多關注圈子文化卻並非聰明做法,對待那些來自報刊、電視和網際網路的快餐式資訊也要格外警惕,因為這些常常會干擾你看清真正的目標。

法國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建議年輕人:“從20歲起就要捍衛屬於你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用所有精力去捕捉資訊。試圖去理解哪些是重要的東西,哪些不是,這很要緊。”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