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擴招誤人子弟 功利主義造就不出藝術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3 09:42:48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在今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中國,在一個更多年輕人紛紛投身藝術的時代,當代教育能否在國內催生出更多的郎朗?我們的藝術教育與社會、市場相匹配嗎?我們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産業鏈嗎?帶著這些困惑,記者採訪了幾位中國音樂界的教育家和專業人士。

困惑

金獎銀獎多超級明星少

又到一年藝考時。昨天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張貼“三試榜”,585名考生進入三試。今天中央戲劇學院又要拉開表演係的獨木橋之爭,而各大音樂學院的招生考試也是箭在弦上。

郎朗的成功激勵了無數的家長和琴童向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每年的藝術院校招生考試不知牽動了多少人的心,人人懷揣著明星夢走進考場,而今年的藝考更盛于往年,不僅報考人數激增,考生全家總動員,更有轉場多座城市碰運氣撞概率和某城市考生組團前往的新奇景象。

自從十二年前李雲迪摘得15年來肖邦大賽惟一的一枚金獎,自從十年前郎朗以從未參加過任何成年級別的國際大賽卻橫空出世以後,關於是比賽還是演出?這個音樂家成功之路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我們在國際大賽上的獲獎者越來越多,比賽的級別和獎項越來越接近比賽的制高點。

困惑也由此而産生,我們擁有了如此眾多的世界大賽金銀銅牌,但真正活躍在國際一流舞臺上的人卻少而又少,在郎朗這種超級明星之外,我們能記住的人相當有限。

論道

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副教授謝楠:

文化程度決定藝術成就

在我們這個層面,比賽的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差距可能僅僅是評委的個人口味,但在中國,只認名次。因為我們還沒有一整套完善的藝術市場。

不容易誕生更多的郎朗

今年的考試還沒有開始,不過從目前報名的狀況看,的確是比往年的報考人數要高出很多,但這其中有相當比例考生的出發點是因為孩子的文化課成績不好,考北大、清華肯定沒戲了,而藝術院校的文化課分數要求相對較低,在高一高二時才改學藝術的。這一類的孩子並不把技術這門基本功看中,他們也並不明白這是他們未來成長上升的基礎。

投身藝術的孩子越來越多了,這是好事。但如果讓我説,今天是否會比十年前更容易或者更多地誕生郎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郎朗是從小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裏拼出來的,現在孩子生活太優越了,社會上的誘惑實在太多了,他們也吃不了郎朗小時候的那個苦。是否還會願意像當年的郎朗那樣,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呢?現在的家長們又是否願意像郎爸那樣全身心地付出?時代不同了!要知道,郎朗在成名之前和成名之後的付出都很多。

得獎是途徑但不是結果

我們音樂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國際上有相當一批在藝術上站得住腳的人,但名氣並不一定大,在老百姓心目中知名度不高。如果與郎朗相比較的話,我認為他走的是一條明星之路,老百姓更認同,他的知名度是與之相匹配的。在中國的藝術院校,非常看重的就是誰能在國際上獲獎。我認為,得獎是途徑,但不是結果。得獎對有些人是必經之路,但比賽得獎是不可能吃一輩子的。比賽是一個平臺,給你嶄露頭角的機會。在歐美,學校和老師對比賽並不那麼看重。你得了獎,老師當然會很高興,但他們更注重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平衡發展。外國老師並不像中國老師這麼嚴格,會給你寬鬆的路。不過,這種看重得獎的現狀不太容易改變。比賽成績也是年輕音樂家走上舞臺的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如果沒有得獎,演出商用什麼標準來判斷你呢?在我們這個層面,比賽的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差距可能僅僅是評委的個人口味,但在中國,只認名次。因為我們還沒有一整套完善的藝術市場。

還有一個問題制約著我們的古典音樂人才發展,那就是環境以及文化程度。古典音樂畢竟是歐洲人的傳統,歐美學生本身就生活在那個環境裏,他們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是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我們學生的基礎好,歐美音樂學院的老師都願意收,而相當數量的歐美老師不教技術,他們更注重學生在音樂理解和表達上下功夫,而這些恰恰是“功夫在詩外”。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歐美音樂家,原來並不是搞音樂的,他們有可能是律師或者牙醫並且卓有成就,但有一天他想搞音樂了,竟然也能成為一代宗師。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對文化要求太低了,但藝術這個行當往往是文化程度決定你的成就。

雙簧管演奏家、北京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涂松:

明星郎朗是“西方製造”

我們都知道,郎朗沒參加過成年比賽,為什麼?因為他直接跑到歐美的産業裏去了。為什麼我們自己製造的歌星,別人不知道;但人家的我們都知道?

文化産業須與國際對接

在古典音樂界,郎朗是顆大明星。但郎朗這顆明星不是“中國製造”而是“西方製造”。那麼我們中國自己是否也能製造出郎朗這樣的國際明星呢?在流行音樂界我們也有自己的明星,但能否成為全球意義上的“國際化”?這是一個文化産業的話題,你只有知道全球需要什麼樣的産品,才會知道怎麼去製造這樣的明星。所以我想説,文化是一種産業,但它與文化基礎緊密相關。這就好比為什麼中國自主生産的汽車並不發達,因為是人家的專利。

我認為,我們的古典音樂教育必須建立在尊重人家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每年有那麼多優秀青年人的國際比賽成績很好,但為什麼沒有産生明星?因為他們沒有在人家的産業裏。所以,首先是我們中國起碼需要借鑒別人的系統,建立起自己的系統,這個系統必須是能夠直接與國際對接的。這就是中國音樂文化産業必須做的第一步,但絕不是一兩個經紀公司就可以達到全球接受。

好好想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自己製造的歌星,別人不知道;但人家的我們都知道?因為與産業相關聯的是市場,有些關聯是隱形的,平時看不到,但想想惠特尼·休斯頓之死為什麼影響如此之巨大?因為她是一位電影明星之後又成為了唱歌明星,她擁有更多的市場鏈條。

今天,孩子們懷揣著明星夢去考試,明星夢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最後夢想成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們都知道,郎朗沒參加過成年比賽,為什麼?因為他直接跑到歐美的産業裏去了。這是一個系統,我們的大學老師只是教給你識字,而不是教小説如何欣賞學習,如何寫作,如何出版。中國還不知道該如何做這些,也沒有一個産業的標準,也不是每個人想要就能夠形成産業鏈的。

這個時代越來越膚淺了

人人都想當郎朗,也想當李雲迪,但他倆也是不一樣的,做郎朗太難了,做李雲迪也許還可能。在今天這個時代,想成為郎朗是越來越難了,因為這個時代越來越膚淺了。在學琴時郎朗也不會知道自己會出來的,可能他爸是有願望的,但他是不可能想像得到的。我認為,這就是最大的問題:一功利就什麼都沒有了。我覺得,明星是文化中最後顯現出來的。社會的文化底蘊和寬容度更深厚,出明星的機會才會更多。如果自己都沒文化,還能拿什麼來製造明星呢!今天從事藝術的孩子在大幅度增長,我們的藝術教育水準也在迅速提升,但明星永遠就是寶塔尖上的那一顆,並且能夠持續在那裏,批量永遠只是在頂尖下面才有位置。我認為,我們的藝術院校更多的是在努力培養塔尖下面的中堅力量,如果不追求功利,它會越來越堅實,但如果很功利的話,就會越來越虛。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