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陽
2006年作品《沉睡 陶瓷》
新星星藝術節、上海青年美術大展、青年藝術100等,最近諸多的藝術活動、評獎活動紛紛將關注點投射到當代藝術年輕人身上。成名藝術家的傲慢,“高端客戶資源”的稀缺,讓北京上海的藝術機構、畫廊為爭奪“籌碼”幾至奔命的程度,從速推出“新藝術家”已經成為某種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比新比快,似乎成了當下藝術舞台中的不二法門和救命稻草。這樣“大躍進”式的造星運動,造就的“新星”能閃耀多久?而那些曾經在“造星運動”中脫穎而出的“新星”們現在又在何方?
2004年,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界的70後來説,似乎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年份,在這一年裏,很多日後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冒出頭來,以區別於“85新潮”、1990年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那一代玩“中國套路”的“老藝術家”的國際化藝術語言,自傳體式的想像和自我塑造為群體主題的年輕藝術家在這一年突然以集體的形式在各大美術館、畫廊的展覽上出現。
以出生於1975年的李繼開為例,這一年,他從四川美院油畫係碩士畢業,參加了“2004少年心氣——中國新銳繪畫展”,分別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舉行。在這個展覽上他並沒有獲得什麼大獎,但是,在何香凝美術館,他的作品被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家朱其從一堆放在角落裏的參展作品中挑出,從而成為參加後來為70後藝術家命名、在上海明園藝術中心和北京今日美術館分別舉行的“70後藝術:市場改變中國之後的一代”的契機,在這個里程碑式的展覽上,方亦秀、秦琦等大量年輕藝術家就此登上中國當代藝術的舞臺。
那些後來得到市場廣泛青睞的70後領軍人物,在當時當地,並未得到周圍人的重視,朱其現在還記得,當初發現方亦秀,就是在當地的一個群展即將撤展的最後一天,在展廳的一角他獨自蹲在地上翻看堆成一堆的參展作品時,“翻到最後幾張,發現了還不錯的方亦秀”。
而1997年,對於如今拍賣場上價格接近6000萬元人民幣的“明星”尹朝陽來説,在那年春天舉行的北京藝術博覽會上遇到經紀人伍勁大概可以稱得上是一件重要的事。“你單位時間到底值多少錢?你一天想掙多少錢?時間乘以單位時間價格等於作品價格……”這是伍勁同尹朝陽在討論其畫作定價時的邏輯。這是尹朝陽第一次聽到有人以如此直白市井的方式談論繪畫和藝術。那時的尹朝陽正在畢業後最艱難的日子,那時候只需要有人推一把、給點生活費,就能渡過這一關。伍勁與尹朝陽簽了一份合約,在兩年的合約有效期內,伍勁按照一萬元左右一幅的價格買進尹朝陽的作品,伍勁擁有優先選擇權。其間,伍勁還將以策展人的身份為尹朝陽辦一次個展。在70後當代藝術家的推介工作上,伍勁是主要的鼓吹者、推動者之一。
朱其和伍勁——70後當代藝術家背後兩位重要的推手,曾經有一段日子天天混在一起吃飯聊天的人,日後走了兩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前者走向藝術批評學術理論的前沿,後者走向市場,順利邁進成功藝術經紀人行列迅速腰纏萬貫。
在這一場轟轟烈烈的造星運動中,獲益更大的自然是70後年輕藝術家們,除尹朝陽在拍賣行中成為領軍人物之外,李繼開、秦旗、陳可等繪畫價格也驟然上升,在一兩年內迅速翻番,成為拍賣場上耀目的新星,也因為短期內爆發出的耀目光芒,以及媒體在此之後連篇累牘地對於當代藝術的報道,讓後來的藝術家們對複製他們的成功充滿了渴望。然而造星運動除了給藝術家們帶來現實生活上的改變之外,是不是由於透支了其今後幾年的發展動力,也帶來了更多的負面效應和在創作原動力上的傷害?
李繼開
2004年作品《利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