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當東方走近西方——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杭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5 09:20:0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是設計者在作品中對中國形象的表述建構著海外市場對中國的認知,還是他者的中國印象左右了我們對最終輸出産品形態的選擇?作為中國設計師,似乎更期待前者的實現。然而,設計者置身於傳統與流行、本土與海外的風口浪尖,能否堅守中國的審美趣味?從工具理性的獨木舟登上消費主義的豪華郵輪,還能否在市場中找到知音?杭間的回答是肯定的。作為今年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的策展人,杭間把傳統儒家理念“仁”直接以中文拼音REN的形式設定為展覽的主題,又以Good Design的Good這一西語中幾乎萬能的詞彙來定義REN,這一智慧的傳播方式源於策劃者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因為“好的設計”總會被理解。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杭間


怡夢:新世紀伊始,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國電影、音樂等藝術門類的創作者都偏愛中國風元素,藝術設計領域的情況如何?

杭間:以平面設計為例,2004年,我應李嘉誠基金會之邀到汕頭大學籌建設計學院,以此為契機,在汕頭大學集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學者舉辦了“歲寒三友——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研討會及展覽。歲寒三友是中國傳統圖形元素,會議在冬天召開,借松、竹、梅比喻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探討如何把傳統圖形運用到現代設計中,有相當好的作品問世。那是中國設計界第一次自覺地嘗試在設計中融入傳統元素。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展的主題是“和而不同——設計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意在提倡設計者以中國傳統思想進行創作。2007年,上海設計藝術大展的主題“家——從傳統到現代”,是關於中國的家這一概念的設計展。2008年奧運會在設計界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中國印、祥雲圖案、服裝以及招貼設計等都融入了中國元素。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追求設計本土化是設計界的普遍共識。

怡夢:您如何定義設計領域的中國風作品?

杭間:這幾年雖然我們有意識地追求本土設計,但這畢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很多年輕設計師對中國風理解不夠深入,僅僅把中國元素作為符號,以圖解的方式呈現,比如有人在服裝設計中運用剪紙元素,把民間剪紙圖案原封不動地貼到衣服上。真正好的本土化設計其實非常巧妙,並不是傳統的照搬,或外在的挪用。現代設計裏的本土元素、東方文化應該是精神性的,而不僅僅是再現龍、鳳、牡丹等圖形。

以旗袍的演變為例,現在很多旗袍設計是不美的,比如開衩很高,繡很多圖案,誇大了糟粕,淹沒了精華。其實旗袍是滿族服裝經過與西式融合、依照女性形體美改造而成。抗戰時期提倡簡樸,旗袍樣式簡潔、布料樸素,但依然很大氣。今天的旗袍有兩種,一種是百貨公司禮儀小姐穿的,很表面化、形式化;一種是經過現代性轉換,借用西方立體裁剪使之更合體,在布料選擇上更考究,從形態表現上仍是中國旗袍的元素,這種呈現比較深入。再比如中國銀行的標誌,一個圓,中間是方孔,上下各一條豎線,既像中國的“中”字,又像中國古代的銅錢,既容易傳播,又很中國化。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