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與選優,“魚與熊掌”的困惑
“偏遠地區的孩子雖然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享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但他們一貫自強的精神和通過努力達到的德才兼備,同樣滿足了清華選才的基本條件,所以清華希望在進入大學的時候,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支援,助他們展翅高飛。”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涵説。
入選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學生將在高考中享受30至60分加分,這在一分隔開數百人的高考中,意味著將獲得明顯優勢。
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不約而同注重公平,一方面和之前社會輿論呼籲寒門學子在大學中的比例越來越少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自主招生進一步發展的表現。
我國2003年開始實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近10年來,實施自主招生的學校越來越多。伴隨著招生總量的擴大,每年新政策不斷被熱炒,自主招生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聯盟”。
2010年,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5所大學首次實行自主招生“五校聯考”,統一命題,考試成績共用並互相承認。2010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宣佈加入“五校聯考”,形成“七校聯考”(即“華約”)。同年,北京大學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組成13所學校參加的自主招生考試“聯盟”(“北約”),加上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8所理工學科高校的“聯盟”,國內形成了自主招生考試的三大“聯盟”。
高校認為聯盟考試避免學子趕考,是一個趨勢,但是公眾憂慮這會不會成為“小高考”。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在聯盟剛形成時表示,高校自主招生設計的初衷是在普通高考之外開闢一條新的途徑和渠道,體現高考多樣標準的評價取向,使高校能夠把那些學有所長、某個方面很有特長或綜合素質很全面的優秀學生選拔上來,不會成為“小高考”。但是,從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聯盟培訓班廣告看來,一個多樣化選才的方式演變為新版本的應試教育不是沒有可能。據記者了解,為了更多的學生考進名校,不少中學都在暗地裏辦聯盟考試的培訓班,家長紛紛帶孩子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