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為文化把關:批判性文化管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09 16:32:3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我是在1988年開始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上班後不久,便要舉辦一個蠻重要的展覽,就是美國攝影大師羅拔.卡柏(Robert Capa)的展覽。展覽中有些他在中國拍的照片,包括三張他在1938年拍的照片,分別是周恩來、蔣介石和一幅正在哭的女人的照片。我的責任,是把這三幅照片挂在墻上。

當我安排把這三幅照片挂在墻上時,才發現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應該如何擺放?是先有蔣介石,之後是哭的女人,然後走出周恩來;還是先有蔣介石、然後周恩來,他們之後,就走出了哭的女人?我怎樣擺放,完全可以影響觀眾怎麼樣了解歷史。無論如何,我一定要編排一個次序出來,那是我的工作。就是説,我一定要提供一種看法。最後,我的安排是哭的女人、然後蔣介石,然後周恩來。因為在蔣介石之前,中國的痛苦已經存在,我覺得這是比較公平的編排。

從這次照片的安排看到,策展人不是完全客觀的技術員,而是每一分鐘都在影響觀眾如何觀看藝術的人。文化管理就是這樣的一個仲介,文化管理人不單是負責管理、支援的工作,他實際上是個仲介人、演繹人,也是一個文化的把關人。這個仲介人,選擇、界定、演繹、展示和保衛藝術。很多時候,也決定了什麼人來看藝術,什麼人不來看。在公眾認知文化藝術的過程中,這個仲介人的干預性很強,他同時也是流連在各種複雜的意識形態、傳統價值和權力架構之間,努力維持對文化藝術的一些價值觀。

實際上,由選擇用什麼東西來宣傳、到作品的編排,介紹的文章,全都是一種的演繹。每個舉動、每個安排、背後都有它的意識形態在影響著觀眾,很多時候觀眾受了這些安排的影響也不知道。就拿著名的紐約古金漢藝術館為例,它那長長的縲絲型的走廊,從建築的角度來看,十分美觀,但它也規定了一種看藝術的方法。這樣的設計,觀眾只可以沿著一條縲絲型的走廊走,觀看藝術的方法是單線的、一個接一個的單向過程,藝術的發展就是單向的前進,觀眾沒有其他選擇,一定要這樣的看,跟我們尊重多元、多向的,自由選擇的後現代的觀看方法有很大的距離。實際上,當紐約現代藝術館建立他們的新館的時候,他們也有很多討論,研究畫廊房間的門應該是怎樣開的,一個房間應該有多少的門。

你可以説古金漢是個別建築的設計,那麼,我們看看比較大的藝術館的傳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藝術館的展覽廳都是白白的,除了藝術品之外,是什麼都沒有的白盒子?但是,在二十世紀之前,展覽廳不是這樣的。這個主要由紐約現代藝術館開始的展覽模式,背後有一種美學的概念,認為藝術不應該跟其他東西串連,應該獨立地存在,可以單從形式主義(Formalism) 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走進這雪白寧靜的空間,就是要跟外邊的世界分開,就是享受藝術這獨立的樂趣。但是,我們真的可以把眼前的藝術跟市場、權力架構分開嗎?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