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當代文化中的實驗水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2 10:23:19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實驗水墨在藝術史上的文化意義首先在於它在國際藝術的格局中是多元的民族藝術的一部分。這種文化身份的確立源於兩個基本要點,一是中國藝術作為東方藝術的代表,確實具有與西方藝術不同的文化內涵與價值觀念,作為全球文化馬賽克拼圖中的一部份,中國藝術應該有自己的文化特質,通過與當代西方藝術保持必要的張力,來促進世界各國藝術的平等交流。作為迅速走向繁榮的中國,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需要有自尊自信和強有力的民族藝術,以表達新一代人的精神,它意味著健康進取、個性尊嚴以及富有想像力的創造。

強調民族文化身份的確立並不是狹隘的民族保守主義,而是説,要注意研究和發揚中國藝術自身的特性,這既包含著對東方文化傳統的批判性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社會在工業化進程中生存環境的惡化、人的心靈日益物欲化以及人文精神迷失的關注。具體到中國水墨畫,實踐中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理解它的“水墨根性”及水墨特質,而理論上的困惑則是水墨畫對表現當代人的精神與心靈狀態的可能性的問題。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藝術媒材並不具有保持民族文化根性的功能,在當代藝術中,使用何種媒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何種觀念去運用不同的媒材表達當下的文化感受。對於水墨畫的功能和前途,有些激進的評論家認為,水墨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作為一個畫種繼續保留下去,而應作為一種藝術的媒介因素融入新的觀念藝術整體中去。與此不同的意見主要來自實踐中的水墨畫家。他們認為,水墨的本土特質不是媒材,而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而水墨的當代性就在於它的批判性,即對於現代社會物欲至上、心靈蒼白、自然環境惡化的批判,這使得實驗水墨成為中國當代文化語境的一部份,也具有了在世界藝術中交流的基本前提。實驗水墨的創造性在於西方繪畫沒有為中國水墨藝術準備現成的經驗,水墨的流變性、透明性與油畫的塑造性、遮蓋性是不同的。中國水墨藝術的獨特性不僅在於它的媒介的獨特性,也在於它是一種與西方不同的觀察方式和欣賞方式。實驗水墨可以作為藝術家感受的載體,中國傳統水墨中的“澄懷觀道”完全具有容納當代經驗和開放文化視野的功能。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來説,實驗水墨的藝術史意義,就在於它的“現代性”,即它對於現代人精神生活的表達所具有的獨特性與可能性。

這樣我們就回到一個較為傳統的話題,即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它的藝術史價值是立足於藝術對現實的反映,還是藝術自身的邏輯演進?事實上,這種提問方式也許不很妥當,提問的本身就蘊含著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框架。實驗水墨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組成部份,積極參與了反映中國現實的圖像重建,藝術家要探討的是藝術語言的自足性,即語言如何通過表達的方式同現實發生關聯?從形態學的角度對傳統水墨語言進行解體、重構與再造,通過圖像的隱喻、符號的組織建立起抽象與具象的深層文化聯繫,這就意味著一種對傳統水墨斷裂性和逆向性的繼承。從這一意義上來説,實驗水墨在藝術史上的意義就是一個創造性的轉換,即在中國畫的歷史上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文化轉型。因此我將實驗水墨定位於現代藝術的範疇,這一定義的內涵是説,實驗水墨藝術是在傳統中國畫的文脈中發展出來的現代中國畫的形態,它的基本價值(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是積極的、建設性的。90年代初期,實驗水墨還被認為是一種形式化的、邊緣化的水墨藝術樣式,但在今天,它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水墨畫中形式多樣(包括抽象、表現、材料、觀念等)最有活力的藝術現象。由於實驗水墨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的源流關係,需要從東西方藝術的角度綜合研究,它的主要觀眾和收藏者將是現代社會中成長起來的具有較高教育水準和藝術修養的一代人。

綜合以上研究,我認為,實驗水墨不過是20世紀中國畫引入西方藝術、改造中國傳統繪畫這一中西結合的藝術發展史的延續。90年代中期,通過學術界的爭論、研究和批評,實驗水墨藝術成為當代中國畫中最為活躍的藝術潮流,並且開始進入國內外收藏家的視野。從近10多年來我所參加的許多重要的實驗水墨展覽來看,可以觀察到有相當多的民間資金在支援著實驗水墨的創作與學術活動。相當一部份有遠見的企業家、收藏家參與了中國實驗水墨的早期活動與收藏。值得提出的有1995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張力與表現水墨展”;1996年由廣州信龍集團贊助的“20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發展趨勢”展覽及學術研討活動;1998年11月由殷雙喜策劃在西安舉辦的“回首長安:現代水墨收藏邀請展”;2001年由廣東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水墨實驗20年”回顧展等。在2000年舉辦的上海美術雙年展、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等大型綜合性水墨畫展中,實驗水墨作品也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實驗水墨藝術家也參加了歐、美等國舉辦的多個聯展與個展,如德國柏林博物館舉辦的“新水墨藝術巡迴展”、紐約P·S·I 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新藝術展”、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展”、日本福岡舉辦的“亞洲國際美術展”以及2002年夏在中國及海外展出的“中國實驗水墨藝術展”,以及2008年起在美國、東歐等地巡迴展出的《墨非墨》展,這表明中國實驗水墨藝術正在進入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上述這些展覽都有部分作品為展覽主辦機構與收藏家所收藏,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當我們還在爭論中國畫的發展前途,討論實驗水墨的文化身份時,海外和中國一些有遠見的美術館、收藏機構和收藏家已經發現了一個新的藝術資源,進入了實驗水墨的收藏。我們只要想一下中國古代的皇家收藏,清代的揚州畫派,以及其後的海上畫派、嶺南畫派等,就可以知道,正是強有力的經濟後盾支援了藝術家群體的形成以及藝術創作、交流、研究風氣的形成。從近年來中國水墨畫的發展全局來看,實驗水墨已經在藝術語言方面初步取得了具有特色的成就,成為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中的重要現象,並且對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參照係,促進了我們對當代水墨藝術的思考。由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從藝術史與文化史的角度對實驗水墨藝術進行分析研究,並且積極地將其引入現有的博物館收藏體系,將會成為推動21世紀中國水墨畫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上一頁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