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重建批評精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30 09:22:00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針對當下文藝批評現狀,2011年第四期《藝術廣角》編輯部策劃了新選題“解讀批評制度”,並以此為欄目刊發了一組文章,意在對當下文藝批評受到的指責和諸多詬病進行反思,對文藝批評長期遠離文藝實踐和現場、被學院體制“收編”和“規訓”、文藝批評面貌單一化等現象進行深入解讀和探究,試圖清理建立在學院體制之上的整個批評制度,為文藝批評的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

當下文藝批評的主體是學院批評,即使有協會批評、媒體批評、網路批評等批評形式存在,也只是佔很小的比例。當下批評制度的形成是大學學院體制與理論評論期刊聯手“合作”、“雙贏”的結果。文藝批評被納入大學學院體制,導致了文藝理論評論期刊的大學學報化、學院化;理論期刊由此而逐漸形成的CSSCI、核心、省級等的層級評價體系,反過來又鞏固了大學學院體制的權威。理論評論期刊的作者和讀者群體主要是大學教授、博士、碩士,刊發的文章也都是“學院派”的學術論文,這是當下批評制度無法回避的現實。在梳理了文藝批評的各種現象後,與會專家就整個文藝批評制度存在的問題達成了共識,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自由、獨立的批評精神的喪失。自由和獨立的創造精神,不僅是批評精神的核心,更是學院精神的核心。從某種程度上説,批評精神的喪失是學院精神喪失的表徵。以高校為主要載體的學院研究的體制化、學理化、學術化、學科化、知識化等傾向,形成了對“學院派”批評強大的“規訓”力量,學院的創造精神逐漸弱化,喪失了自由獨立的品格和精神向度。高校考評制度和標準、晉陞等級序列、課題項目的申報和結題,等等,都需要學術成果的明晰和量化,由此,整個學術研究體系形成了潛在的強制性、規定性和限定性,造成對知識分子獨立精神和品格的嚴重排擠,使得學術研究為學術而學術,為學理而學理,閉門造車地生産“學院派”論文,自動遠離了文藝實踐和現場。另一方面,整個學院體制調動了知識分子群體的物質和功利慾望,他們在不得不求生存的現實下,在課題資金和經費的利益驅動下,“熟練操作”學術規範,使原本莊重的“學理”成為功利的“偽學理”,使原本嚴肅的“學院派”成為遊戲的“偽學院派”,甚至走上了“娛樂化”之路。無論是學院體制整體的強制性與規定性,還是具體而微的物質性與功利性,都是一種思想意識的“規訓”,使自由、獨立的學院精神與批評精神“異化”甚至消失。

第二,獨立的藝術觀念、藝術立場的缺失。自由、獨立的批評精神的喪失,使批評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藝術觀念和藝術立場。在文化多元和文化消費的語境下,藝術價值日漸失落,商業和資本價值、娛樂價值、文化價值、思想觀念價值等潛在地置換了藝術的價值,這亟需批評者站出來明辨是非、“揭露”現實。但是,由於藝術觀念和價值立場的缺失,批評者對各種現象常常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無法辨清是非,甚至在無形之中“推波助瀾”,使文藝批評趨附於物質功利、市場價值、人際關係、圈子利益等,文藝批評的權威和公信力逐漸喪失。另一方面,藝術觀念和立場缺失的同時,批評者也失去了對藝術的理想和追求,失去了藝術的信仰,缺乏對藝術價值的堅守。在價值觀念的多元和文化消費的強勢影響下,面對各種紛紜複雜的藝術現象,批評者易於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缺少反思能力。藝術“消亡論”大行其道,藝術本體性、藝術審美、藝術精神被疏離甚至消解。

針對文藝批評存在的這兩方面問題,與會者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反思和審視中,重建批評精神,重尋藝術精神。如何才能回到文藝批評與學院研究的康莊大道?如何才能重新確立藝術觀念和藝術立場,找回對藝術的信仰,找回富於生命意識與存在感的藝術精神?

與會者一致認為,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使文藝批評重返文學藝術的現場,使文學藝術回到自己的原初。為此,第四期的《藝術廣角》除開設“解讀批評制度”欄目外,同時開設“詩性批評”欄目與之相呼應,從文體形式和藝術觀念兩方面入手,嘗試構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批評。此外,同期還策劃了“詩人自畫像”、“現場筆記”、“人與影像”等欄目,致力於營造文藝批評回到文學實踐、藝術現場的氛圍,希望文藝批評能夠直接面對藝術實踐去發現問題、提出新見乃至解決問題。

關於如何重建自由獨立的批評精神,與會者達成共識,即要讓批評回到文學藝術的實踐和現場,這是文藝批評自我回歸的起點。這就需要批評回到鮮活的文學現實和生動的藝術文本,在體驗和感知的基礎上,尋找藝術與思想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這是重建批評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切實地需要擺脫當下學院批評的禁錮——有意識地打破“學院派”僵化的思維和文體套路,打破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方法,打破象牙塔和“空中樓閣”式的自我“想像”。

如何重新確立內化于文藝批評的藝術觀念,與會者認為,需要找尋一種真正的藝術精神。這需要我們回到文學藝術的原初,回到文本與體驗。通過創作貼近藝術文本、張揚審美精神的藝術批評,重返文學藝術的起點。真正的藝術批評要建立在鮮活的感受與審美體驗之上,由此成為真正為藝術的存在辯護的力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