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國畫藝術需要傳承創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3 09:41:26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畫一直是咱們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國粹。但國畫創作近年來似乎不太景氣,因此有人喊出了“拯救國畫”的口號。那麼,藝術是不是需要拯救才得以存活?國畫是不是真有拯救的必要?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使得我們長期存在著某種“戀祖”情結。作為中國的國粹——國畫似乎也概莫能外。數千年其藝術似乎沒有太大創新,應該是它“沒落”最直接的原因。

與此同時,一些大師已經被神化,他們對於藝術的理解已經成了金科玉律,他們的審美觀往往成了判斷一副作品好壞的坐標,至於他們的作品,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的,都無一例外地成了珍品。這樣一來,致使有意對國畫進行改良創新者缺乏最起碼的勇氣。如果誰真的要斗膽這般做,那就意味著他將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既不能把這種改良後的作品稱之為國畫,也不能稱之為西洋的油畫或水彩畫。

因此,在國畫的構圖與線條甚至意境中,我們都有一種大同小異似曾相識的感覺,也正是不斷地依樣畫葫蘆重復自己,使得國畫失去了它應有的活力。如今有些國畫藝術家,把自己沒能將國畫藝術發揚光大的責任,推究于觀眾的鑒賞水準與文化素養,這實在是一種偏見。

在同情心超越了藝術價值之時,我們對著國畫喊出“拯救”的口號,這是否有點貽笑大方?藝術存在的理由應該是它的價值,而不是它的名稱。所謂藝術價值,它的取向應該是直逼我們內心的一種心靈共振,它帶給我們的應該是美以及心靈上的慰藉。國畫作為一種藝術的載體,向來都是以含蓄雋永與意境深遠而著稱,追求的是儒家哲學的中庸之美。

記得我們曾幾何時做過“拯救”京劇的嘗試,比如在京劇中加入電聲樂隊,加入打擊樂,想搞成中西合璧。事實上那種拯救是失敗的,因為它缺乏一種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這種打著拯救旗幟的改良,如同在中式的房頂上再建立西式的城堡,既不協調,又顯得不倫不類,這種拯救,只能是對藝術的一種不負責任的“雜交”。

從這個層面上來説,國畫藝術不需要拯救,而是需要在傳承的前提下勇於探索和創新突破,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我們的國畫藝術家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不斷地發揚光大、兼收並蓄、推陳出新,少一些無謂的爭論,多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在國畫藝術面前,墨守成規者顯得市儈,亦步亦趨者顯得無能,傳承創新者顯得睿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