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書壇,“國展”特指由中國書協主辦(第一屆例外)的全國規模最大、水準最高、最具普遍性及影響力的展覽。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國展”是當代書法發展的縮影。由此,扼要回顧“國展”的發展歷程對於正確把握當代中國書法藝術的走向及其特點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國展”之路 激情與理思交融
當代中國書壇的“國展”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催生,而“國展”的不斷向前推進,本身也是改革精神的具體體現。從1980年5月在遼寧瀋陽問世的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至今,已歷經30余個春秋。其間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大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當代書法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僅從創作而言,無論是審美風尚,還是創作主體的構成,無論是對傳統經典的把握,還是對創新求變的理解,也無論是展覽組織、徵稿的方式還是評審、評獎的機制等都有歷史性的突破。
1980年5月,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在遼寧省瀋陽市開幕,展覽由北京書學研究會、上海書畫出版社等13家單位聯合發起舉辦,其時中國書協尚未成立。本次展覽之時,人們普遍心靈處於極度空虛,對文化、對傳統藝術懷有極大渴望。這次展覽展出了許多已故書法名家的翰墨,如郭沫若、沈尹默、齊燕銘、葉恭綽、潘伯鷹、白蕉、胡小石、高二適、潘天壽、張宗祥等先生的作品。其他參展作者明顯分為兩類,一類為老書法家和年高德重的社會名人,他們功力深厚,代表了其時書壇的創作高度。另一類為中年作者和少量青年作者,由於功力不逮前輩,作品未臻佳境,不少僅停留在以臨摹古人為能事的水準上。
1984年9月,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全國第二屆書法篆刻展覽是中國書協成立之後舉辦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型書展。與第一屆相似,老書家依然風采照人,構成展覽的中堅力量,舒同、趙樸初、啟功、林散之、沙孟海、蕭嫻、費新我、王蘧常、秦咢生、謝瑞階等皆有作品參展。並專辟“老同志作品室”,一些老畫家、老幹部等皆有作品展示,如孫墨佛、李一氓、許德珩、胡厥文、楚圖南、黃苗子、賴少其、李可染等。老一輩精湛的書藝和深厚的學養為中青年作者提供了學習的良機。總體而言,第一、二屆“國展”以老書家為主體,書風沿續了清末民國書法的脈絡,顯得平和持重。
從1987年的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覽起,“國展”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和境界。其顯著的標誌就是:一大批思想活躍的優秀中青年書家脫穎而出,新人不斷涌現,地域書風漸露端倪,書法的形式美和“展廳效應”越來越受到青睞,評審機制得以不斷完善,每一屆“國展”呈現鮮明的特色。第三屆“國展”評審中提倡既要有深厚紮實的傳統功力,又要有個人風格的新意之作,因而入選的作品大多呈現出傳統內蘊與創新求變的結合。同時本屆展覽改變以往混合展出的做法,而採用按地區陳列的方式,使觀眾明顯感受到地域書風的特色與魅力。河南的雄強、江浙的靈秀、遼寧的精巧、四川的多姿……以上述省份為代表的中青年書家群嶄露頭角標誌著書壇群體競爭的勢頭開始形成。第四屆“國展”貢獻給當代書壇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允許作者可以自由投稿;二是首次進行書法評獎,設立全國獎。這兩項改革極大地調動了書法家的創造性和參與熱情。第五屆“國展”由於評委會組成方式的變化,最終選出的作者中青年佔據主力。本屆參展作品大幅作品明顯增多,反映出作者因追求“展廳效應”而擴大作品空間的強烈意願。有意思的是,同在1995年舉辦的第六屆全國中青展中,獲獎作者除施恩波、劉新德二人在本屆“國展”中同時獲獎外,其餘皆名落孫山。這反映出“國展”與“中青展”在評審導向和評審方式上的差異。書壇普遍認為“中青展”強調創新、探索,而“國展”更強調傳承與功力,“中青展”走了一條更個性化的道路,而“國展”顯然更趨於理性、平和。第七、八、九屆“國展”,伴隨著當代書法的推進,書風漸趨多樣,書法作品的形式不斷翻新。順應這種潮流,“國展”評審機制和組織形式的改革力度也得到進一步加大。第八屆開始實行分書體評選,評委的産生也更多地吸取來自書壇各方面的意見。至第九屆,評委數更是達到空前的53人,評審按照分設的篆刻、篆書、隸書、楷書、行草和論文6個組獨立進行,參加評選的評委都是相關領域的代表性人物,這便確保了評選的專業權威性。
伴隨著“國展”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復興,書壇圍繞“國展”及書法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生存狀態、未來命運的思考一刻也未停止過:關於書法美學、關於書家學者化、關於回歸傳統、關於現代派書法、關於書法主義、關於新古典主義、關於流行書風、關於代表作、關於學院派書法、關於藝術書法、關於得意之作……這些思考凝聚著當代人對書法的認識,也見證著這個時代書法的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