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珍妮特·馬斯汀(Janet Marstine)的梳理,上述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無疑是作為聖地存在的,即人們想像博物館的最持久、最傳統的方式之一就是將它作為一個神聖的空間存在。於是,深受教堂、宮殿以及古代廟宇建築的影響,作為聖地的博物館自然地被賦予了一種儀式化的功能。因此,它展示的是“美和藝術,歷史、榮譽和權力”。
儘管大部分博物館理論家相信將博物館作為聖地是一種精英主義的範式,但是其並不滿足當代文化的需求,這自然地催生了市場産業主導的景觀博物館。在這裡,博物館作為一種“社會技術”,一種“發明”,將文化打包以供我們生活消費。從而博物館被賦予了一種“深度且優雅的行銷文化”,並成為一種“美學經濟”。有意思的是,隨之這便遭到了質疑和批評,讓·波德里亞和羅薩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皆聲稱這種感官的刺激將最終瓦解為無意義。居伊·德波亦認為,景觀用意象傾注了參觀者的視野,轉移了他們辨別議程的能力,分散了他們尋求變化的可能。在此背後,甚至隱含著殖民化的傾向,也就是説,博物館事實上是一個殖民化的空間。在這裡,“展覽是有特權的舞臺,展示著自我與‘他者’的意象”。與作為殖民化空間的博物館不同,在馬斯汀看來最有希望的後博物館則“鼓勵不同的部族成為博物館對話中的積極參與者,而不像過去那樣將知識灌輸給大眾參觀者”,而始終囿于在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中。後博物館宣稱機構的含混性,承認其多樣的、變幻莫測的特性。最主要的是,後博物館是矯正社會不平等的一片領地。好在其不會激起社會變革,也不希望這平等的舞臺最終變為博物館宣稱社會控制的另一種方式,而是力圖使它能夠促進社會理解,從而成為“全世界各種文化的共同空間,它們在參觀者的注視和記憶中相互抵觸,同時展現它們的異質性,甚至是不諧調性,像網路一樣聯繫,相互雜交和共同存活”[15]。一言以蔽之,它意在體現一種“民主文化的力量”。
儘管,馬斯汀將後三種當代博物館作了區分,但毫無疑問,不管是市場産業主導的博物館,還是作為殖民化空間的博物館,包括作為平等對話場域的後博物館,其實都可以歸為區別於傳統博物館的“後博物館範疇”。這是一個廣義上的界定,這意味著博物館自身的歷史演變,即從“儲藏、研究、交流”到“社會、文化、經濟”的變化中,其中隱含的是一個從“物品”到“體驗”、從精英到大眾的轉向。
基於這樣一個形成過程和歷史演變,我們能否賦予博物館一個定義呢?顯然,依然很難,甚至更不可能。如果説博物館本身作為一個“物”的話,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個“物”本身的內涵和意指是不同的。如果説傳統博物館是作為權力、榮譽、歷史、審美的象徵存在的話,那麼後博物館則恰恰是反權力、反榮譽、反歷史和反審美的。在這裡,“物”就是物理意義上的“物”或空間、場域,而這樣一個純粹意義上的“物”所以只得恰恰是反象徵、反權力、反榮譽、反歷史。這種顛覆尤其體現在古根海姆的運作模式。難怪美國許多優秀的博物館館長都認為其有違博物館倫理,犯了幾項大忌,譬如採用大膽誇張的建築造型,把大眾文化提升至純藝術的行列,主張票房的意義大於學術性,重視展覽的形式設計但輕忽藝術本質,等等。
二 反教育的教育:博物館教育的轉向
論及博物館教育,顯然,不同時期,不同形態,博物館教育功能及其本身所內涵的教育意義也是迥然有異的。
1.從權力到反權力
歷史證明,伴隨博物館興起的是正是現代性在西方的展開,也就是説,博物館的興起本身就是現代性事件,包括主權的擴張、資本的掠奪、文化的殖民等無不體現在其興變過程中。當然,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儘管在二戰前後發生了轉向,即向後博物館時期的轉向,但是,不管是博物館時期,還是後博物館時期,博物館本身依然是一種權力的載體。即便是反權力、反歷史、反審美的後博物館,也依然在權力框架之內。問題就在於,後博物館時期並不意味著傳統博物館被完全替代,而是一種並存的狀態。某種意義上,其對公眾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後博物館。比如,在美國,博物館便被認為是用來教育下一代的所有機構中最值得信任和最客觀的。根據美國博物館聯盟的一項最新(2005年)調查顯示,有87%的回答者認為博物館是可信的,有67%的人信任書本,只有50%的人表示相信電視新聞。這便意味著,後博物館時期不是以反權力替代權力,而是權力與反權力、歷史與反歷史、審美與反審美、榮譽與反榮譽並存的情狀。恰恰是在這種並存背後,隱含的是一種選擇的自主和自覺。如果説傳統博物館時期,支配教育的是作為“物”的博物館本身的話,後博物館時期,支配者則是人。人自身決定了認同權力或歷史,還是選擇反權力或反歷史。因此,在這裡,已經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時期,受教育的只是作為公眾的人,而是博物館和公眾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身份在這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其已經沒有了絕對的主客之分。對此,馬斯汀説,“應提倡將博物館從崇拜與敬畏的角度轉變為對話與批評反映的立場,能夠忠實地研究混亂的歷史,能深入觸及各個方面。”當然,這樣一種轉化本身歸根還得端賴於教育方式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