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全媒體時代的文藝與文藝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9 08:49:25 | 文章來源: 文藝報

 

人們對新媒體文藝、新的審美現象所保持的根深蒂固的偏見也阻礙著文藝教育直面文藝現實。傳統文藝功能單一,生存環境相對單純,遠離商業和廣告,很少商業化的運作,追求一種靜觀、虛靜的審美情趣,或精神陶冶、社會教化的文藝效果。而當今的市場經濟時代,面對創意産業潮流、數字化生存狀況,文藝與商業、利潤、市場日益盤根錯節,文藝與傳媒的炒作、策劃、包裝,與資本運營、文化産業、創意産業息息相關,讀圖、讀屏蔚為潮流,文字思維與圖像思維、影音思維碰撞融會。無視文藝生態的新變化、文藝生活的新特點,文藝教育勢必顯得迂腐、老套,失卻應有的鋒芒和敏銳。

同時,當代文藝也並沒有因為大眾傳媒的興盛、網路傳播的蛛網蔓延而全部平面化、平庸化。相反,當代文藝呈現出了多元共生、立體伸展的格局,服務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文藝、崇揚精神性的純文學、為市民青睞的大眾文化、能夠給演藝機構帶來滾滾財源的商業文藝一起葳蕤,相互影響。文藝的百花園中百花齊放,爭奇鬥艷。今天的文藝教育只有充分認識當代文藝發展的多元共生狀況,對當代文藝交織纏繞的複雜關係有深入理解才可能切中文藝發展的命脈,因勢利導,發揮教育的建設性功能,使文藝教育具有時代氣息,得到不斷推進。相反,如果我們的文藝教育充滿偏見,抱殘守缺,視野狹隘,孤陋寡聞,對當代文藝狀況所知甚少,僅僅站在自己庭院一隅,囿于僵化的思維,對當代文藝橫加批判,勢必使文藝教育視野狹隘、固守古典,成為多餘的孤芳自賞。

在今天的文藝教育中,還應處理好文藝的新景觀和老傳統之間複雜的辯證關係。一方面,讀屏文化、讀圖文化更為感性、平易,更容易為大眾接受,客觀上利於文化的普及,有助於促成審美和藝術的共用,顯示了草根文化、民主參與型文化的新徵候。新媒體文藝以現代電腦技術、網路傳播技術、數位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技術支撐,具有著鮮明的高科技色質,與傳統的詩文迥乎不同。但另一方面,人類早期生活中産生的舞蹈、神話、歌謠和古代社會中長期興盛的詩歌、戲劇、曲藝,現代以來異軍突起的小説、影視,乃至當代方興未艾的電子遊戲、DV短片、部落格、播客、手機短信等無疑都有著割不斷的“家族相似性”,顯示出了人類文藝一脈相承的內在邏輯關聯。在影視劇、電子遊戲的內裏,顯然不難發現古代戲劇、舞蹈的古老基因,而電視散文、網路文學、手機短信則堪稱是文學在電子傳媒和數字技術時代的變體,它們擁有許多傳統文學沒有的新特點,但並沒有改變文學的天性。在今天這個“讀圖”時代、“讀屏”時代,文學的邊緣化毋庸諱避,昔日為文學主宰的文藝蛋糕正在被影視劇、網路DV、電子遊戲、選秀節目、街舞等無情分割。文學的嚴重邊緣化雖使文學退居二線,但文學的深層影響依然不容忽視,文學所昭顯的詩性情懷在今天的數字化時代依然不可捨棄。高科技時代、工具理性、量化管理的社會生活客觀上要求高情感的文藝作為潤滑劑、清毒劑,軟化冷冰冰的科技“血管”,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需要詩性的文學藝術為疲於奔命的現代人解壓,遠離大地和自然的“蝸居”人生需要純美的文學為人的心靈世界滋養一片綠洲。因此,當代文藝發展必須處理好新潮與傳統的關係,處理好新媒體與老追求的關係。在為新媒體文藝稱奇叫好的同時,也更應關注它是否做到了將高科技與文學精神、審美情懷、人生關懷有機結合。防止盲目趨新,“娛樂至死”。當代文藝教育也要克服傳統與時尚勢不兩立的成見,防止文藝教育中傳統與新潮的斷裂。

大眾傳媒的狂轟濫炸,賽博空間資訊垃圾的充斥,豐富駁雜、良莠不齊的海量資訊的涌蕩也對文藝生態産生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當代文藝教育還應站在時代文化的潮頭,揮舞文化批判的旗幟,激濁揚清,因勢利導,不斷優化人類的精神家園。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