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全媒體時代的文藝與文藝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9 08:49:25 | 文章來源: 文藝報

資訊傳播方式的演進、傳媒的轉型深刻影響著文藝和審美形態的變化。隨著人類步入網路傳播時代,電子傳媒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和塑造力也明顯增強。方興未艾的電腦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使文藝、審美與Internet的數字化之網連結到了一起,由此,數字媒介全面滲入文藝和審美領域,它提供了全新的文藝交流模式,深刻改變著世人的文化理想、文藝觀念和文藝接受方式。在資訊傳媒的驅使下,新媒體文藝層現錯出:無需筆墨的數字繪畫,聲畫文情並茂的多媒體超文本、實時沉浸且動態交互的網路遊戲……而網路文學、手機短信、部落格書寫、超文本小説、DV短片等早已成了當代人文化生活中的新寵。在傳統社會中為精英壟斷,局限在文人士大夫圈子裏,與普通百姓隔離的文藝日益“飛入尋常百姓家”。大眾傳媒促成了一個文化大普及、大傳播的平面文化的時代。網路書寫和手機閱讀正推動著全民寫作和全民閱讀時代的到來。如果説傳統的文藝教育面對的是紙質文本、深度文化、美文藝和物理時空的審美世界,那麼今天的文藝教育面對的則更多的是數字化生存、超文本、多媒體文藝和娛樂文化。大量的新媒體文藝與傳統的紙質文學畢竟有著顯著的不同,尤其是在價值取向、審美理想、文體慣例上明顯異趣,它們在培育一種與長期以來的文字閱讀影響下形成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不同的資訊感知、處理和理解世界的新範式。而我們長期以來建構的文藝話語體系和教育理念更多地立足於傳統文藝實踐,形成于紙質文學時代,簡單地用體現著紙質文學、精英文藝審美取向、文藝觀念的現成文藝教育理論來分析新媒體文藝顯然會有力不從心之感。虛擬性和實時交互性是數字化時代新媒體文藝的基本特點。例如,基於超文本電子互動程式、DirectX特效、人物建模技術、視聽覺倣真和純3D畫面,電子遊戲獲得了逼真的“模擬合成環境”,這種虛擬現實使人沉浸其中,不僅能獲得真切的現場體驗,而且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直接參與到作品的情節營構中。這與傳統的“置身其外”的文藝接受顯然大為不同。而如果我們固守傳統精英主義的文藝信條,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勢必會使當代文藝教育無視豐富駁雜的新的文藝資源,失卻銳氣和鋒芒,難以針對時代文化生活提出的新問題、出現的新情況,恰切有力的調整和改進傳統的文藝教育。因此,我們迫切需要立足新媒體時代的文藝實踐,建構具有新氣象的、能有效應對當前文藝新狀況的新型文藝教育理念,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藝教育程式。也只有當文藝教育能夠隨著對象、時代語境、文化心理、審美的轉型相應地調整自身,實現自身的升級換代時,它才能不斷煥發生機和活力。

在當代文化生活中,大眾傳媒已逐漸形成多元並存、立體伸展的媒介融合整合的“全媒體”格局。現代高科技的發展,電子傳媒的普及不僅使新興的網路傳播和手機通訊異軍突起,而且為傳統的報紙、刊物、書籍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新的機遇,使歷史上歷時出現的眾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現代改造,促成了互補互生、多元共存的傳媒形態格局。“全媒體”格局極大拓展了傳統文藝的生存空間。例如,網路超文本、DV短片、交互電視、賽博戲劇、廣播小説、文學光碟、電視散文、文學網站等的出現為傳統文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支撐點、生長點,文學通過與新的媒介載體、新的表現技藝的結合,生發出了以往不為人們所了解的無限的潛力,顯示出了文學發展的種種新的可能。同時,這種媒介融合整合的“全媒體”格局使文藝資訊能快捷地進行跨域流動和跨媒體運作,為人們的文藝接受提供了自由選擇的多種可能。文學存在的媒介分立格局正日益為文學的跨媒體傳播、媒介融合整合的“全媒體”格局取代。如果説以往的文藝教育面對的是媒體分立的文藝格局,習慣了接受紙質媒體的文藝文本,雖然影視教育、戲劇教育、美術教育、音樂教育長期以來也一直興旺發達,但各領域、各門類的相互分隔,涇渭分明。與此相應,各門類、各領域的文藝教育也各自為政、分庭抗禮。那麼全媒體時代的文藝教育則應該具有全局意識,通盤考慮各種文藝門類的聯通互動,充分正視文藝跨媒體傳播運營的客觀現實,拓展視野,開闊胸襟,高瞻遠矚,積極改進文藝教育的觀念、範疇、言説方式、眼光、角度和視野,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完善知識儲備,促進文藝教育與當代文藝現實的密切結合。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