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網際網路視域下的中職美術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29 08:52:15 | 文章來源: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中等職業學校美術類專業的中心任務不僅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專業人才,同時還肩負著為高等藝術院校輸送人才的任務,其教育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因而,從事這項事業的廣大教師必須積極探索、大膽借鑒人類已有的多種藝術成果和科學技術,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不辱使命。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普及和全面應用,為中職學校美術類專業的教學帶來了挑戰,更帶來了機遇,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造型能力、創新能力營造了全新的大平臺。

一、優化教學過程

美術教育必須以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或實物為先導,網際網路海量的圖文資訊可為中職美術類專業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課下學習隨時隨地便捷地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資訊,前所未有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了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對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等方面也作用深遠。借助網際網路的搜索引擎,師生們可以便捷地搜索到世界各國最優秀美術家的素描佳作,並進行專題式研討,可以反覆觀摩、從不同角度觀摩。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教師能夠很便捷地引領學生在課堂上全方位研討諸多佳作,應用視頻和音效,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

二、全方位、多視角展開教學

中職美術類專業的專業課雖然有教材可供遵循,但其教材在編排上通常都很簡略,對某個代表性藝術家只用很少文字進行介紹,提供的范作很少,通常還有畫面過小、印刷品質不高等問題,不能滿足有深究精神的學生的學習需要,更不利於教師全方位、多視角地展開教學活動。而網際網路技術大大改觀了這些瓶頸,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網際網路的搜索引擎將優秀藝術家的作品“一網打盡”,建立專題進行研究。同時還可通過網路全面收集對中外藝術家作品的學習心得、藝術評價等文字,這更有助於後學者的理解與借鑒。

三、與時俱進,引領學生與最新藝術思潮同步前進

從一定意義上説,傳統的紙質教材總是滯後於最新藝術潮流的發展,無法及時將人類的科學、藝術最新成果迅速收入教學計劃之中。 網際網路有“內容隨時更新”的特點,人們可隨時搜索、瀏覽到最新的藝術、文化、科學成果,如果師生們善加利用,將非常有助於教學活動的與時俱進,使中職美術教育始終與時代同步,使廣大師生便捷地沐浴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的陽光。

四、多點開花,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中職生年齡較小,學習美術課時間不長,故而審美修養、造型能力等都不會太強,中職學校必須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儘快為學生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全面提高其專業素養,才能保證人才培養品質。應積極探索,借助網際網路的資訊資源,多點開花,既強化專業教育,又強調通識教育,促進學生厚基礎、寬口徑的全面發展。

五、對中職美術教師的新要求

了解學生需求,改變教學觀念。教學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服務於學生成長的需要。在資訊時代、網際網路背景下,中職學校學生的價值觀念、知識結構、行為方式等等都發生了深刻改變,他們渴望接受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排斥脫離社會現實、內容和形式陳舊的教學活動,教師必須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在此基礎上調整、改變教學理念,其教學活動才能被學生喜聞樂見,其教學效果才能高效、顯著。

掌握資訊技術,豐富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中職美術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在資訊時代從事教書育人事業,教師必須先行一步全面掌握資訊技術,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作用,才能得心應手地豐富教學內容,才能將更新、更全面地造型技巧、創意理念傳授給學生。資訊技術在當代社會處於引導地位,已經並將繼續引領社會、文化、經濟的深刻變革,促進包括藝術教育在內的現代教育邁向資訊化、多元化新境界。

協調個性共性,提高教學技巧。美術教育講究共性規律,但更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而因材施教。借助網際網路技術,教師可以更便利地開展分類教學,為不同基礎、不同個性、不同風格的學生量身定做個性化培養方案。同時,還可靈活利用網際網路的互動優勢,加強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探究式、研究式學習,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時空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藝術學科的外延與內涵。

在中職美術教育實踐中,還需積極探索網際網路背景下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學效果評估等問題。整個教學環節必須著眼于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在培養學生全面掌握藝術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利用資訊技術的意識與能力。教師是這項工作的主導,也是義不容辭的先行者、探索者、實踐者。唯有教師有了自覺,整個人才培養環節才能充滿創新與創造的靈動,才能洋溢探索與探究的光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