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藝術之門"17年不漲價的背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28 11:26:01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回報“打開藝術之門”

合唱團成員和著音樂拍手伴奏,台下小觀眾們齊刷刷地也跟著做,嘹亮的歌聲與清脆的掌聲相映成趣……這是7月13日德雷斯頓愛樂童聲合唱團《歌唱吧,小夜鶯》音樂會亮相“打開藝術之門”的情景。如此熱烈的現場互動氛圍讓德方工作人員很驚訝:“在我們國家,觀眾聽音樂會都很安靜。不過我覺得,針對孩子的音樂會,互動很重要,臺上台下都開心。”

像這樣的演出還有很多,尤其是近幾年,法國、以色列、德國、荷蘭等國家的使館,紛紛牽線搭橋,介紹自己國家的優秀少兒演出團體到音樂堂演出。很多時候,考慮到音樂堂在經費方面的難處,使館還會主動承擔本國演出團體往返的國際旅費。

由於“打開藝術之門”的口碑效應,很多藝術家開始毛遂自薦,主動加盟。比如,加拿大鋼琴家羅傑·羅德去年曾參加演出,今年他早早就與音樂堂聯繫,表示願意免費為孩子們演出。此外,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幾個室內樂演奏組合也積極要求參演,今年還新添了銅管五重奏。

主動“請願”的還有古典吉他演奏家楊雪菲。今年“打開藝術之門”第一輪宣傳海報中並沒有7月29日楊雪菲古典吉他演奏會,是第二輪印刷宣傳冊時才加進去的。

其實,這是楊雪菲在闊別13年後再次回歸“打開藝術之門”的舞臺。1998年,楊雪菲已經引起國際吉他界的注意,而她當年在“打開音樂之門”(當時名)的演出中更是獲得了如潮掌聲。第二年,這個小才女就赴英留學去了。如今,她再度回到北京,回到“打開藝術之門”。她甚至有意在明年“打開藝術之門”期間,與音樂堂共同舉辦古典吉他夏令營,在小朋友中推廣古典吉他。

與楊雪菲一樣,青年指揮家夏小湯也與音樂堂和“打開藝術之門”有著不解之緣。很多觀眾都記得,2010年“打開藝術之門”閉幕式音樂會,便是由夏小湯執棒中國愛樂樂團演奏的。其實,夏小湯本是學鋼琴出身,考大學填志願時,他卻選擇了指揮專業。至於為何“急轉彎”,他笑言:“都是‘打開藝術之門’惹的禍!”原來,上高中時,他每年都來欣賞“打開藝術之門”的演出,李德倫、楊鴻年、譚利華等一批指揮家的風采,深深觸動了他,讓他萌生了轉行的念頭。“我現在還記得,11年前,湯沐海老師在音樂堂指揮國交演奏《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彼得與狼》等曲目,指揮得特別瀟灑,特震撼。”夏小湯説。這麼多年,他一直很感激音樂堂給他的藝術啟發,“也許,只有真正走近藝術,我們才能更了解自己。”

讓文化“義舉”更從容

“一場演出幾乎賺不了什麼錢,但他們始終在做,因為孩子需要,家長需要,社會需要。對一家演出機構來説,能夠長期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很不容易,他們的義舉令人感動!” 一位領著孩子來看“打開藝術之門”的觀眾如是説。

這話聽著真讓人高興。畢竟17年的堅守和創新,讓音樂堂贏得了觀眾的讚譽。然而,“義舉”一詞,卻又讓人生出一點點酸澀與悲壯。什麼時候,音樂堂的義舉,才能成為全社會的義舉?

如果把“打開藝術之門”稱作一項文化惠民工程,也許沒有人會反對。近年來,政府一方面鼓勵藝術院團到市場大潮中去搏擊,以觀眾需求為原動力,創作推出叫好又叫座的優秀演藝産品;另一方面,對那些為大眾提供豐富精神營養的公益性或半公益性文化活動、文化項目,也給了力度相當大的扶持。像“打開藝術之門”這樣專門針對少年兒童普及藝術、進行藝術教育的文化活動,固然已經得到了政府的一些支援,但這種支援是不是應該更多一點呢?

何況,以其每年所吸引的觀眾人次、實際演出效果、演出後觀眾的評價以及在少兒藝術普及方面取得的實際效果來看,“打開藝術之門”正在成為北京的標誌性文化活動品牌。而且,這個發軔于北京的品牌活動,如今已經走出北京,延伸到全國十幾座城市,將北京的文化資訊傳遞到大江南北。

從這個意義上説,“打開藝術之門”擔當著不同地域間藝術信使的職責。只是,這個信使的翅膀,由於資金等方面的捉襟見肘,飛翔得似乎有些吃力。事實上,對於做“小本生意”自負盈虧的音樂堂來説,要保證全年的正常運營,在投資“打開藝術之門”的時候,就不會財大氣粗,這自然導致了待藝術家不“厚”,併為此而感到難為情,在聘請國內外演出團體時也會因為無法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出場費”而掣肘……

試想,如果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扶持力度再大一點,如果企業贊助藝術的機制更加落到實處,這些問題想必就不是什麼問題了。播下一顆種子,未必開花結果;播種越多,生根發芽的機會便越多——農耕如此,藝術普及亦如此。我們希望,“打開藝術之門”這項“園丁工程”的根基更加穩固、更加壯碩,同時以更高的水準和層次來惠及大眾。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