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北大成了旅遊參觀勝地。讓不少遊客感到不滿的是,以包容開放著稱的北大,借鑒起行政部門的“限”字秘訣,每天限制遊客5000人入園。
遊客的不滿情有可原,因為這樣的管控妨礙了他們參觀的便利。凡事都要扯上“名校身份”的標簽並不合適,甚至還有律師煞有其事地指出其中的正當程式缺陷此事應當提前與公眾商量。
我不否認,在中國人的情感裏,北大已經不僅僅屬於自己,她更是公眾的北大,其一舉一動總能牽動人心。但這份民眾的敏感,並不意味著北大的一切管理,都需要徵求公眾的同意。難道僅僅因為北大是名校,所以什麼事都需要聽公眾的?就連最基本的管理手段都需要徵得公眾的“同意”?北大既不是政府機關,也不是公共廣場,她首先是一所大學,一所需要自治管理的教學科研單位,為了保證校園暑期的正常秩序,為了給在校人員創造良好的學習研究環境,對於絡繹不絕的遊客進行限制,何錯之有?
如果非要上升到大學精神的高度,來評判北大限遊的所謂正當性,那不妨重溫一下大學的精神所在。1810年,威廉·馮·洪堡建立柏林大學,並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這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自此,大學就被世人形容為製造創新思想、傳承自由精神的“象牙塔”,視做遠離喧囂、獨守寧靜的學術“世外桃源”。
試想,這樣一個人類精神“最柔軟的地方”,經得起遊客蜂擁而至地喧囂踩踏嗎?我也是大學的老師,暑期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靜坐在辦公室裏讀上半天書,漫步在寧靜的校園中心無旁騖地思考。如果北大那些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老師們,整天碰到的是五花十色、方言各異的遊客,會是一番怎樣的心境?又如何保持一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潛心做學問的意境?在這個層面看,相比北大而言,清華大學禁止正常工作日內遊客進入的做法,我以為更值得稱道。
近年來,隨著旅遊市場的開拓,一些知名院校成了不少遊客心神嚮往的旅遊勝地,這在國外也是如此。但是,大學的這種“開放”必須以大學自治為前提。如果以公眾的一時需要為藉口,視大學自治管理于不顧,甚至將大學變成刺激旅遊産業的“消費品”,那將無異於是一種“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