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的特點與北京大學的血緣關係

時間:2010-08-13 14:26:51 | 來源:藝術中國專稿

展覽>

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即將在中國北京召開,世界美學大會由國際美學協會主辦,是國際美學界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的會議,每3年舉辦一屆。在過去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國際美學協會在歐洲、南北美洲和亞洲共舉辦過17次大會。2006年6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代表中國,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申辦成功。此前,亞洲國家只有日本主辦過該會。本屆美學大會是中國美學向國際學術界展示自己獨特面貌的難得機遇,也是中國美學學者以更寬廣的眼光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思想傳統、精神財富的機會。北京大學承辦了本屆大會,既是一次學術大發展的盛事,也是對於既有傳統的繼續發揚。中國美學思想的特色與北京大學的學術傳統、文化氛圍有著不可忽視的一致性,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重視心靈與精神信仰

與西方當代美學特別重視“藝術品”的物的層面不同,中國傳統美學關注的重點是精神的層面,是人賦予物的不同尋常的意義。在人的審美活動中,“物”呈現為富有文化意蘊的,與日常面目不同的面目,其意義是多樣的、流動的,其多樣的程度與人的精神世界深廣程度直接相關。

北京大學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但他並沒有把美育與宗教簡單地對立起來,反而極力強調美育在精神信仰方面的價值。這使得北京大學的美學與美育傳統在起點上即站在精神信仰的高度上,以民族文化的核心關懷為著眼點。這是一個極高的起點。就美學研究而言,朱光潛在其美學體系的奠基之作裏,從“情趣的返照”來解釋審美欣賞的本質,晚年則更加明確地強調人在審美活動中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指出文藝作品要有“人情味”、要“體現出人的偉大和尊嚴”。宗白華講中國藝術,強調中國藝術是一個虛靈世界,是一個“永恒的靈的空間”,強調中國藝術是“世界最心靈化的藝術,而同時又是自然的本身”;他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中國的工藝器物、藝術作品的虛靈化的一面。馮友蘭在他的著作中用大量篇幅討論中國哲學關於“人生境界”的學説。他指出,世界對於每個人呈現出來的面貌是不同的,追求美,就是尋求境界的提升。張世英從現象學的角度進一步發揮了“境界説”,將之與人的生存時間感、境遇感聯繫在一起,對於美學問題有更加直接的啟發。在這種深厚的思想傳統的基礎上,葉朗提出了“從朱光潛接著講”。他從中國傳統美學當中提煉出了“意象”,作為解釋審美活動的核心概念,他還以“感興”概念深化了朱光潛關於美感的學説,並吸收馮友蘭、張世英的哲學思想,將審美活動歸為人生境界的提升。可見,北大美學在縱貫百年的歷程當中,對於精神、心靈的關注是一以貫之的。

二,美學思考具有綜合性

中國傳統美學的“美”是廣義的,它是世界對人呈現出的豐富意義。美學尤其與哲學、歷史學、藝術學、人類學等學科存在著廣泛的交叉和互動,中國美學的綜合性有助於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壁壘而激發學術創新的靈感。北京大學的人文學科不僅各自具有深厚的文脈傳統,尤其可貴的是還具有整體性、交叉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這與中國美學的思想氣質是相通的。朱光潛、宗白華為北大美學奠定的學術傳統很有代表意義:朱光潛學術興趣涉獵很廣,他的美學思想體系是建立在藝術學、詩學與心理學、哲學的互動基礎上的;宗白華對於中國哲學、藝術、建築、雕塑、工藝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在西方哲學、藝術、文學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所以宗白華在中西藝術比較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迄今仍然是沒有人能夠超越。

中國當代美學仍然以打通哲學與藝術、思想與實踐作為最重要的特色。葉朗要求學習美學的學生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中西要打通,哲學與藝術也要打通。基於這一考慮,葉朗特別強調在綜合性大學裏藝術院係的作用。在綜合性大學裏,學藝術的學生可以突破專業知識和技巧的局限,從別的人文學科以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學科中吸取營養,如李苦禪先生當年在北大“畫法研究會”學繪畫,同時又在中文系旁聽,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另一方面,其他學科的學生也可以到藝術院係學習藝術,其中就有可能涌現一批非常優秀的藝術家,或者可以是學者兼藝術家,對他們各自專業當中的創新也極有幫助。正如錢學森所説,他們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創造性的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談時産生的。葉朗認為,綜合大學的文化背景和跨學科的研究環境,可以給美學和藝術理論的建設提供多學科的支援,因而極有可能為文藝學科建設增添新的生長點,也可以為其他哲學社會學科乃至理工學科帶來創新的活力。

三,中國美學的現實關懷

中國美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不是少數學者在書齋中做純學術的研究,而是與人生緊密結合,人生境界的學説就是塑造人格、塑造民族精神的學説。儒家的審美教育滲透進整個民族的精神當中,對中國的文化發展産生十分深刻的影響。

較之西方的著名大學,北京大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中國的歷史變革緊密聯繫在一起,北大學者的學術研究也往往以每個時代的重大課題為思考的背景,從北大引發的話題、思潮總是與時代的脈搏共振。

中國當代美學的現實關懷是提高全社會的人文教養,承擔起人文學科對於社會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北大的學者多年來不斷呼籲全社會要重視人文學科,加強人文教養,呼籲大、中、小學要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呼籲在各級學校中加強中國傳統藝術經典的教育。

當前和平穩定的國內外環境為厚實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而全球化、資訊化的過程也喚起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緊迫感。在新的時代問題面前,北大學者需要以中國人的視角面對全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而中國美學、中國藝術的精神財富將為這一過程提供重要的支援。

四,中國美學具有開放性

中國文化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事物,它總是處在與外來文化的互動當中,並由此不斷發展的。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在與佛教思想的互動當中發展出禪宗文化,成為中國美學的精華部分。中國的近現代美學是開放的,從王國維、蔡元培到朱光潛、宗白華,都是以中西貫通作為學術創造活動的重心,大概沒有哪個國家的美學像中國近現代美學那樣高度重視吸收外來學術思想。中國當代美學更是開放的,改革開放以來,美學界、藝術界大量的譯介工作、交流活動不斷地刺激著中國美學的新發展。通過這次世界美學大會,我們盼望中國的學者能從西方學者那裏學到更多的東西,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做出更多的原創性的學術成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