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復讀生也能創奇跡:從高考222分到川大研究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8 16:27:22 | 文章來源: 四川線上-華西都市報

李科

馮永強

劉一江

2011年,錦江學院273名參加考研的畢業生中,有101名同學收到錄取通知書,51位同學考取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學院一次畢業率為98.7%……而在這樣優秀的成績背後則是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全體師生不斷的付出和努力。辦學5年,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向所有人交出了一張滿分答卷。

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百年名校四川大學舉辦的獨立學院。目前,學院共設14個院係、30個本科專業,在校學生近12000人,面向全國招生。2011年躍居全國獨立學院百強排行榜第6名。

學生“三本進口”,卻有著“一本出口”,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奮鬥歷程?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了三名普通學生的求學故事。

a

李科:

放棄高薪,選擇深造

第十屆“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被重慶新大集團高薪研究所聘為副研究員五年,第四屆校學生會主席,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2011級畢業生李科的履歷表上碩果纍纍。

“為了論證量子力學中的其中一套公式,我和我的團隊整整推導了一年。”李科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08年的時候,李科偶然得知了“氫分子在物質形態變化過程中其電子運動軌跡變化的數字電腦及軟體實現”這個項目”,他立刻組織團隊,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科研。推導公式的過程繁瑣而又枯燥。“是學院、老師和同伴的無條件的支援,才讓我堅持到了最後。”李科告訴記者,得知他們在做項目準備參加“挑戰杯”後,學校立刻為他們在晚上開放空調機房,配備最好的指導老師,還為他們準備了一個實驗室。

而李科在“挑戰杯”的出色表現,引起了學院李炳法教授的注意。李炳法教授是中國數字浮水印第一人。他立刻將李科介紹到了成都某個做數字浮水印的公司,讓他在課餘從事軟體研發工作。李科告訴記者,國內很多大型企業的數字浮水印軟體都是由他參與研發的。如今,他正在數字浮水印方面申請三項發明專利。

如今,李科已考取四川大學的研究生,“現在數字浮水印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有不少獵頭公司打電話給我,開出了5000-6000元/月的薪水。”但這些在旁人看來頗具誘惑力的機會卻都被李科拒絕了,因為他的科研夢想早在初進錦江校園時就已堅定。

b

馮永強:

高考222分到川大研究生

今年剛從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畢業,並以復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的馮永強,家境貧困。第一年高考,他只考了222分,不服輸的他選擇了復讀。“當我被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錄取的時候,我覺得我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但這個極其貧困而搖搖欲墜的家庭根本無力承擔起他的學費。

“我做過保安、刷碗工……”剛來大學的時候,因為沒錢吃飯,他曾經一人同時打多份工。性格倔強獨立的他從不願意跟別人多談這些問題,但他的大學的輔導員還是很快知道了他的境況,她時常自掏腰包幫助馮永強渡過難關。同時,還組織同學開了個班會,呼籲大家為馮永強捐款並“巧立名目”把錢給了他。為了不傷害馮永強的自尊心,師生們一直都對這件事守口如瓶。直到大四,馮永強才無意中從別人口中知道這件事。

而每年,他都能得到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學院一等獎學金。獎學金極大地緩解了他的經濟壓力。“我很感謝學院和我的輔導員、同學們,沒有他們,我不能順利讀完大學。”提及這些的時候,馮永強的眼眶泛紅了。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學院的幫助,他不僅解決了基本生活費,大二的時候還給自己和妹妹都買了一台電腦,同時每年還能給妹妹寄上5000元得生活費。

從剛上大學時,連開機都不會,到大二下期,考過了電腦四級。這是馮永強憑藉錦江精神創造出的第二個奇跡。“大學四年,我每天都保持13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雷打不動。”大一時,身為通信工程系的學生,他怎麼也不能弄明白一個非常簡單的十進位到十六進位轉換的問題,連續七八次打電話向老師請教。老師的不厭其煩解答和鼓勵讓他重新充滿了信心。第一學期考試,他的成績就位居全年級第一。

“我的大學是在很多人的幫助下讀完的,也是錦江精神一直在鼓舞著我前進。我會永遠記得。”馮永強的言談中始終都透著一份感恩。

c

劉一江:

在逆境中前行

“我已經考上了景德鎮陶瓷學院王牌專業的研究生,但我決定放棄讀研,直接就業。”來自巴中農村的劉一江,家境並不富裕。“我從大二就開始兼職工作了。”劉一江向記者介紹,從設計自己的第一個作品,到成為設計映秀鎮地震遺址紀念體系這樣大型作品的主力之一,這條看似遙遠的道路,劉一江卻只走了1年半。

2008年6月,劉一江第一次自己嘗試設計的作品《關愛》被四川美術館收藏。而他的才能也被家鄉一家裝飾公司發現,獲邀成為公司的室內設計師,通過網路遠端合作。

一條似錦的未來道路似乎已在不遠處等待著劉一江。但天有不測之風雲,大二那年暑假,他回老家過完自己21歲生日的第二天,母親就因一場意外去世。沒有了能幹的母親操持,整個家在一夜之間衰敗了不少。

剛滿21歲的劉一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愈發沉重的責任。“從母親去世後,我就再也沒問家裏要過一分生活費。而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已經在巴中買了一套房子了。”説出這些話的時候,劉一江臉上的神色有了一份超出年齡的沉穩,“讓爺爺和爸爸過上好日子,讓我們家越來越好。這是我當下最大的責任。”

為此,劉一江卻犧牲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讀研夢想。“學藝先做人,我覺得我在川大錦江學院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懂得了責任兩字。”

華西都市報記者涂詩薇實習生紀馭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