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的七條箴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20 09:21:35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周國平

  何為教育?教育何為?古今中外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言論。我把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不妨稱之為教育的七條箴言。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

  ⊙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教育的使命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自由時間和好老師。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閒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慧力。到了大學階段,自由時間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不可沒有自由時間。説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我贊成約翰?亨利的看法:對於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説,大學裏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任他們在圖書館裏自由地涉獵。

  ⊙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知識的細節很容易忘記,一旦需要它們,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因此,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上,既吃力又無價值。那些應該剩下的、配被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説,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像力的生活方式;用愛因斯坦的話説,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

  ⊙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熏陶下生長。

  大師一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學裏。正如懷特海所説:大學存在的理由是,擁有一批充滿想像力地探索知識的學者,使學生在智力發展上受其影響,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否則大學就不必存在。林語堂有一個更形象的説法:理想大學應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飯所,這裡碰見一位牛頓,那裏碰見一位佛羅特,東屋住了一位羅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宇的書房,後院是戴東原的住房。他強調“吃飯所”不是比方,這些大師除吃飯外,對學校絕無義務,學校送薪俸請他們住在校園裏,使學生得以與其交遊接觸,受其熏陶。

  ⊙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是羅素為正確的師生關係規定的原則。他指出,一個理想教師的必備品質是愛他的學生,而愛的可靠徵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覺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樣,感覺到學生是目的。他強調:教師愛學生應該甚于愛國家和教會。我贊同愛因斯坦的建議:給教師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應該盡可能少,使學生對其尊敬的唯一來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質。與此相應,便是擴大學生尤其研究生的權利,在教學大綱許可的範圍內,可以自由選擇老師和課程,可以改換門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師也應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學生的愛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門的青睞。

  (摘自《周國平論教育》,周國平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來源新聞晨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