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理念,到底聽誰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3 13:22:09 | 文章來源: 環球時報

“虎媽”的話題,從年初到現在,依然時不時會蹦到公眾面前。剛過去的母親節,又一次出現關於需要怎樣的媽媽的討論:是像“知心姐姐”盧勤在《長大不容易》中提到的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媽媽,還是像蔡美兒在《我在美國做媽媽》中所渲染的,以灌輸、強迫和嚴苛管理為教育特色的“虎媽”。中西教育理念之爭似乎在變成海內外華人教育理念的內戰。

事實上,所謂中西教育理念之爭由來已久,近年來尤其明顯。在美國,已有許多人抱怨“常春藤盟校裏充斥亞洲學生”,指責亞洲學生高分低能、不能均衡發展。去年11月,加拿大知名雜誌《麥克琳》也曾刊出文章,稱加拿大大學過於亞洲化,名牌大學裏充斥著過多的亞裔學生,並稱亞裔學生的家長“威逼利誘子女非進名牌大學不可”,説亞裔學生是“靠成為分數機器進入名校”,然後“放棄社會活動和交際死讀書”,在學校裏名列前茅。這篇文章被主流大報《多倫多星報》摘登,引起更大波瀾。其規模、影響,在北美都較“虎媽”之爭有過之而不及,不但許多社團、名人和媒體捲入其中,連聯邦部長也參與討論。

教育理念到底聽誰的?是中還是西?其實,過於執著地將中西教育模式對立看待,仿佛非黑即白,舍此即彼,是不恰當的。

中西方教育模式本非畛域分明。都説中式教育主張灌輸,但孔子就大談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都説西式教育主張個性、快樂,但所謂寬鬆,很多時候也是寬中有嚴。隨著時代的進步,中西方教育模式早已互相借鑒和滲透。在中國,許多家長也開始借鑒西方教育模式優點,主張啟髮式教學,並尊重子女個性和意願。同樣,許多西方家庭也借鑒中式教學方法,對子女基礎學習抓得較緊。加拿大一些省份出現各種形式的中學“重點班”,也被認為是向東方教育模式的一種借鑒。

每個孩子的個性和才能不同,他們所生活、學習的背景也各異,所適合的教育方法也自然應當因人而異,做到因材施教,只要是合適的,只要是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調動、個性得到最好發揮,在學業和日後的事業、生活上能打下最堅實基礎的,不論是中式、西式,還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反之,倘不顧子女條件,不顧現實情況,先入為主地執著于教育模式的中西之辯,併為堅持所謂最優教育模式,而讓孩子削足適履,那就是不好的教育模式。

不僅如此,教育思路還不能不受制於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框架下,那些強調快樂教育的教育家,往往免不了説一套做一套。而在北美,許多教育家、教師也承認,即使“重點班”也不可能讓學生像東方孩子那樣玩命讀書。

所謂教育模式原本就是因人而異的東西,只要是適合孩子的都可以用,只有最合適的,沒有最好的或最不好的。教學模式的“零部件”是中是西,是“純種”是“雜交”,本就沒有什麼關係。且教育的目的在於育人,強調“比爾·蓋茨沒文憑”,不能否認華爾街高管們大多有名校文憑傍身的事實;強調“虎女”考入“常春藤”,也無法證明其不用“虎媽教育法”就一定進不去。這類説辭,實際上並沒有多大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蔡美兒並非出生於大陸或臺港澳等中國文化核心區,她在北美長大,受的是北美文化的熏陶。她自稱自己對子女的苛刻家法源自母親真傳,但這充其量只能説是“蔡氏教育模式”,而不能説是“中式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本就應該因人而異,因環境而已,應該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將“虎媽教育法”曲解為“中式教育理念”,再憑空架構“中西教育理念衝突”,看上去固然熱鬧,卻著實既沒什麼道理,也沒多少可取之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