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專家頑疾破解孩子學習三大“頑疾”(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26 09:23:01 | 文章來源: 黑龍江新聞網-生活報

家長正在諮詢孩子的學習問題 本報記者 王偉琳 攝

本報記者 王偉琳 丁寧

1月24日,本報與學大教育舉行的“孩子學習有問題,專家幫您做診斷”公益活動結束。活動開展近一個月來,共有來自全省的近三百名中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問題個性化分析診斷系統”測試,並收到了專家開出的“教育處方”。本報從孩子的眾多學習問題中選出了三個被家長視為“頑疾”的問題,請學大教育總部研發中心總監、原北京四中副校長李建華博士進行了解析。

【頑疾一】 孩子學習磨蹭

問題:孩子學習磨蹭是參加活動的家長反映最普遍的問題。很多家長想在週末、假期時給孩子一些玩的時間,但前提是孩子先寫完作業,可是孩子常常一磨蹭就是一天。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痛苦的樣子,家長也很無奈。一些家長曾經嘗試過用獎勵的方式,也嘗試過用嚴厲批評的方式,可是效果都不是很好。

專家解析:李建華建議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情,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喜歡做的事,而在孩子的眼中,寫作業是一件與喜歡做的事沒有任何關係的事。孩子學得不投入,效率低,自然耗時,而耗時越久,越得不到玩的機會,這樣會讓孩子進入惡性迴圈中,學得不開心,玩得也不盡興。

李建華分析認為,想改變孩子學習磨蹭的問題,家長可以分兩步走:首先,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他們明白寫作業也是一種責任,只有完成了自己的責任才能玩。其次,讓孩子養成專注做某一件事的習慣,在培養孩子這方面的習慣時,家長應講究一些策略,或從事例入手,或從自身經歷入手,對孩子進行教育。另外,家長應關注孩子在學習上是否有困難,如果有困難則應幫助孩子把困難克服掉。“如果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困難,那麼學習磨蹭的問題一般一個學期即可解決。如果家長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可以將孩子送到有關教育機構參加習慣養成課程的學習。”李建華説。

【頑疾二】 數學難入門

問題:在參加活動的學生中,找不到學習數學方法的學生約佔三分之一。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從小學三年級出現應用題後,數學成績便開始下降,隨著成績的下降,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數學了。

專家解析:李建華表示,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數學被塑造成了抽象的概念,學生們認為數學就是解題,算不對就是錯。其實數學是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也是一種觀念模式,與現實生活聯繫密切。目前,他正在進行一項名為“好玩的數學”的研究,讓學生用最自然的方式理解數學,而非機械式地記住運算公式。

如果孩子目前上三年級,家長髮現孩子學習數學有問題不用著急,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低年級的數學課程尚未與生活脫節,家長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引出數學問題。孩子一旦對數學産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學習,成績自然也會提高。

【頑疾三】

不間斷補課 成績卻未提高

問題:不少家長抱怨,補課的錢沒少花,可是孩子的成績卻沒有明顯提高。

專家解析:李建華分析認為,補課如同看病,不見效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安排孩子的學習不能盲目,孩子的學習問題是複雜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對於補習,他建議家長抓住孩子學習問題的癥結,重視補習過程,關注其中的變化。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課外輔導。” 李建華説,學大的輔導實踐表明,一對一輔導更適合以下四類學生:

一是成績比較差,平時在學校跟不上,被越甩越遠的學生。學大的經驗是,讓這些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減慢學習進度,降低學習難度,慢慢“喂”,激發其學習興趣,改善其學習方法和習慣,待這些被全面矯正後再加快課程進度。

二是學習成績中等,單科、專項較薄弱,拖累總分成績難以提高的學生。學大的對策是,先補“漏洞”,夯實基礎,再進行單科、專項訓練,改善學習方法和技巧,突破拔高。

三是成績好,平時在課堂上“吃不飽”的優秀學生。由於老師在上課時要照顧多數學生的水準,不能滿足這些尖子生的特殊需求,所以他們需要通過一對一的輔導來尋求更高的突破。

四是跟父母或老師有矛盾,被關愛太少,在學習上有抵觸情緒的學生。學大的經驗是,“澆樹要澆根,教人要教心”,選派性格溫和、耐心細緻、富有愛心的老師“暖化”學生,將學生的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的學習動力。

目前,中小學生正式進入寒假集訓期,如何對期末考試進行總結分析,以便準確把握失分“元兇”;對下學期的課程進行有效預習,實現成績的突破?專家表示,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指導,利於找到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大教育會在活動之後繼續針對以上問題對中小學生進行全面測試及個性化輔導,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