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劉林談創業:“應屆畢業生可以自己搞民辦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2 09:32:20 | 文章來源: 大學生創業網

劉林,從最初的自己辦培訓班到選擇加入北京城市學院的前身————海淀走讀大學做副校長,這其中劉林思考了很多,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最終成為民辦教育家的一面旗幟。

創業:“全身心投入民辦教育事業”

劉林在學生時代不屬於“安分”分子,是學生會主席,對社會活動有興趣,屬於在學校裏活躍的那部分人。這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點,即屬於比較關心社會、聯繫社會的人,不是那種死讀書的人,但是學習成績很不錯。高考的時候劉林是天津考師範大學的最高分,大學畢業還是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劉林在上學的幾年時間裏一直從事社會活動,他創業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我覺得大家在正確處理社會實踐和創業實踐的關係時一定要把專業課的學習擺在第一位。”,他説。

劉林最初創業是在1992年,也就是他在人民大學上一年級的暑假。因為當時要給學生提供各種實習機會,包括家教,那是他負責培訓。劉林的任務是給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提供一些到社會從事家教的崗位,也正是這件事使他對培訓行業産生興趣。隨即他發現這個市場很大,當時他要給很多同學找到就業機會。後來劉林就向學校建議把培訓部辦大一些。但是劉林當時是在隸屬於團委下面的組織,團委的老師覺得不符合團委宗旨只好作罷。從那時他就萌生自己幹的想法,於是劉林一邊讀書一邊成立了職業培訓中心;到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這個培訓班已經有3、4千人的學員了。那時候還沒有民辦教育的概念,稱之為社會培訓,實際上就是民辦教育的雛型。

到大學畢業的時候劉林面臨一個選擇,是放棄這個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的培訓班選擇就業,還是繼續將培訓班的規模擴大呢?如果選擇就業的話,這個培訓學校怎麼辦?在他遭遇這種尷尬局面時遇到了海淀走讀大學的院長,一見就很投緣。於是劉林帶著他的隊伍來到海淀走讀大學,正式開始全身心投入民辦教育事業的生涯。劉林常在民辦教育領域裏開玩笑説,“我雖然年輕,但我投身到民辦教育時間來看,在這業界裏已經是老人了。”

學校升級:“五個方面”

被稱為“中國民辦大學的航母”的海淀走讀大學成立於1984年,是第一所獲得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高等教育,是綜合性的專科學校,2003年升格為本科院校以後正式改名為北京城市學院。

劉林説,這個發展不僅僅是名字的變化,內涵當中也有很多提升,主要提升在幾個方面:“第一是學歷層次上,從原來的專科提升到本科;第二是學校的規模,從原來的1000多人提升到現在28000多人;第三個是原來沒有自己的校舍,沒有自己的房子,只有自己的少量的教師,現在變成自己具有現代化的優美校園,有500名自己的教師,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博士和副教授以上的專業教師,很多都是在教育方面有專長的;第四個是學校本身的管理隊伍也從過去的聘任為主,發展到高水準的教育管理;第五個方面就是現在學校從過去默默無聞的專科小規模學校,到現在發展到全國先進教育學校和全國最好的民辦大學之一。”

成功因素:“就業簽約率就是證明”

所謂的就業簽約率是指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之間正式簽訂了國家統一的畢業生就業協議,也是目前國家教育部標準的就業體系。教育部門每年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北京城市學院就業簽約率很高,已經連續七年就業簽約率第一名。也就是每年8月底達到98%以上,到年底簽約率一般達到99%或者100%。

劉林認為簽約是一種高層次高品質的認證:既説明學生畢業了有一份工作,而且表現了畢業學生和用人單位的相互認可,這個認可包括對工作崗位,也包括待遇問題;另一方面簽約以後就受勞動法保護,有正式的醫療、養老等保障。不僅在現在的工作當中,對未來的就業生涯結束以後的生活仍然是一個保障。所以説就業簽約率是一個高品質的就業形態反映,劉林總結了一下,北京城市學院的學生就業率高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的原因是,人才培養方面強調實用性。這個學校培養的學生基本上是市場短缺專業,市場急需專業的學生。“北京城市學院很多專業在全國都是最早開設的,是市場的空白。”還有很多專業儘管其他院校也開設,或者方向它是偏向理論的,而北京城市學院是偏向實用性的,所以在人才類型上也能填補市場空缺。還有一些專業,其他院校也在培養急需人才,但比如説高新技術産業等社會特別需要的專業,培養多少也不足以飽和現在的市場需要。因為缺口比較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北京城市學院定位上是偏向實用性的,符合社會市場的需要。

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是,學校本身在培養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他們把人才分成三大層次、類型,第一類是經驗型;第二類是設計研究型;第三類實用型,也就是操作型。北京城市學院在培養操作型或者實用型人才特別注意學生動手能力。很多單位都特別願意用這個學校的畢業生,就是看中這一點,這個學校的學生特別實用,這就是教學內容上根據實用性的目標,所以學生上崗就能工作,直接減輕了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

第三個方面的原因是,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多適應性。一個是可持續發展,其培養學生不僅要“受之以魚”,還要“受之以漁”。也就是説他們不僅教給學生內容還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在崗位當中使自己處於邊工作邊充電的狀態。還有一個方面是多適應性,一專多能,適應多種崗位。而且他在人際關係方面、工作環境方面適應性好。

劉林寄語應屆畢業生:

“提幾個方面的建議,首先我作為一個民辦教育工作者,今年已經14年了,在民辦學校工作確實有很多酸甜苦辣。比公辦學校工作要付出的多,反過來説得到的也多。這種得到不只是經濟上的得到,也包括對自己能力的鍛鍊,自己的舞臺、交流的空間也很多。我1995年參加工作,現在我已經是常務副校長、黨委書記了,這個在公辦學校是不可能實現的。民辦教育能給你什麼?這裡能給你一個發展空間,能給你一個施展自己的空間。”

應屆畢業生想從事民辦教育事業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就是到民辦學校去就業,這裡可能學生有一些誤解,他認為民辦學校沒有人事編制,因此不能解決自己的編制問題,不能解決自己的醫療、養老問題或者認為民辦學校不穩定。我在這裡想説一下,北京市從2004年開始把所有民營單位都納入社會保障範圍,不管人才檔案在人才中心還是在單位都可以去辦醫療養老。所以到民辦學校工作,沒有這方面的後顧之憂。第二,就是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這個法律賦予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平等的權利,其中也包括民辦教師和公辦教師是一樣的評職稱,一樣享受教師的種種待遇。第三個,民辦教育處於兩極分化的問題,相當一部分民辦學校進入穩定發展期,也有可能看到民辦教育倒臺、倒閉,但這畢竟是少數,還有很多民辦教育隊伍規模處於穩定期,去這種地方肯定沒有問題。而且現在正是一個高峰期,選擇民辦學校應該消除以前的偏見。”

“第二個途徑就是自己創業。我在團中央擔任創業指導專家就提一個建議,我認為青年創業多渠道努力,其中也包括大學生發揮自己的智力優勢,創辦一些小型、中小型的民辦教育。全社會、整個勞動者都有充電的需要,培訓的市場非常大。此外,抓文化素質教育,很多人也希望通過一些培訓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比如説老年學校辦的也很火,所以大學生可以到社區當中或者選擇合適的地方辦一些中小型滿足社區需要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這個市場也是很大的。還有,一開始可以從家教開始,從幾個人辦成一個家教班。所以我覺得大學生不光要盯住傳統的教育模式,還可以把民辦教育當做一個創業項目。”

資料:

劉林,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出生於1972年6月,天津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後來校工作,先後負責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資訊學院、招生就業辦、大學城校區、申本辦等部門工作,2002年5月起任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院)長。因工作業績突出,2001年、2002年先後被評為教育部全國招生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就業工作先進工作者,2003年獲北京市“五四”獎章。2004年,海澱區委、區政府授予“海淀十大傑出青年”(1999-2004年)稱號,北京市和國家教育部分別授予“北京市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劉林同志是中華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教育消費者協會副會長,海淀人大代表,並被聘為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等多個全國性學術團體理事和團中央、市教委、海淀人大常委會等多個官方部門的專門委員會委員、專家。現主持“十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分項目、北京市精品教材工程項目和北京市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各一項,有論文、教材發表、出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