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二次創作帶來新的藝術體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30 13:45:1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11月24日,風風火火的俄羅斯“漢語年”落下帷幕。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大劇院,中國藝術家獻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藝演出,為“漢語年”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畫上了一個閃亮的句號。

作為中俄兩國政府互辦“語言年”這一大規模雙邊項目的組成部分,此次俄羅斯“漢語年”從3月23日開始,連續舉辦8個月,90多場形式多樣的活動在俄民眾中掀起了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新熱潮。其中,由中俄兩國文化部共同於今年9月舉辦的“2010年中國文化節”和11月舉辦的閉幕式晚會,是俄“漢語年”框架內文化領域的兩大重要活動。11月28日,記者採訪了剛剛回到北京的晚會音樂總監苑飛雪。

創意改編打動俄羅斯人

接受採訪時,苑飛雪的第一句話是“壓力不小”。“俄羅斯民族在藝術方面堪稱我們的‘老大哥’。在他們面前唱歌、跳舞,沒有兩把刷子可就貽笑大方了。”因此在一個月前,晚會尚在籌備時,一個念頭就在他的腦海中盤旋:一定要讓俄羅斯人産生一種“意料之外”的觀看感受,而不能原封不動地複製俄羅斯傳統歌舞,否則的話,晚會可能很難獲得觀眾發自內心的認可,因為俄羅斯人對藝術是非常挑剔的。

“中國藝術家表演的外國歌舞應該是‘繪畫’,而不是‘照片’。”苑飛雪認為,只有在俄羅斯人耳熟能詳的傳統歌舞節目中加入充滿中國文化意味的元素,方能體現中國藝術家的水準。這臺由中俄兩國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共同主辦,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和中國雜技團聯袂呈現的閉幕晚會由開場歌舞《歡天喜地》、武術表演《太極神韻》、器樂表演唱《中俄兄弟情》、獨唱歌曲《伏爾加船夫曲》、雜技表演《俏花旦》、舞蹈《爭奇鬥艷》等數個節目組成。

以中國文化為主要表現內容的歌舞和雜技自不必説,觀眾的情緒很高。到了器樂表演唱《中俄兄弟情》等表現俄羅斯風情的節目時,一直守在後臺的苑飛雪神經緊繃,因為他自作主張地把《印象俄羅斯》這首堪稱“俄羅斯人的《茉莉花》”的經典曲子改為中國民樂演奏了。當琵琶、阮、古箏聲漸次響起,觀眾席中突然爆發出一陣非常熱烈的掌聲。之後,一陣又一陣“非禮節性掌聲”接連響起——就像在京劇表演時,本沒有“好”的地方,票友們卻給了一連串的“好”,這説明節目成功了。

理念源自世博會演出經驗

苑飛雪把這種創意改編視為二次創作。作為東方演藝集團的一員,在上海世博會駐演百餘天的經歷讓他受益匪淺,二次創作的理念便萌發於此。“表演外國歌舞是東方歌舞團的傳統強項。不過,在這個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欣賞藝術演出的渠道越來越多。每年被引進到中國的外國藝術團數以百計,看一場原汁原味的外國演出不再是難事。在這種情況下,倘若仍然只是單純複製外國歌舞節目,演出的價值和吸引力勢必大打折扣。這就要求藝術家在表演外國歌舞時,必須進行二次創作,加入中國藝術家自己的東西。”他認為,不論是包括俄羅斯人在內的外國觀眾還是中國觀眾,其實都希望在觀看演出時收穫新的藝術體驗,感受藝術家們的創意表達。

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文藝晚會上,一個由蒙古族、土家族、彝族等少數民族藝術家聯袂表演的原生態節目的成功堅定了他的看法。實際上,呼麥和長調、撒葉爾嗬和海菜腔對許多觀眾來説並不陌生,但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它們在一起演出。有觀眾評價説,這臺節目就像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混用非洲、歐洲、亞洲元素,但人們在看的時候並不覺得彆扭——這正是他想追求的“意料之外”的感覺,但所有編排卻又在“情理之中”。

大型外國風情晚會《愛的伊甸園》是對上海世博會百日駐演的總結,其中每個節目似乎都有二次創作的影子。作為這臺晚會的音樂總監,苑飛雪堅定地對外國傳統作品進行了創意改編,收到了非常不俗的效果。

“把冷飯炒熱”有技巧

對已有的節目進行二次創作,會不會被人們看做“炒冷飯”?面對記者的疑問,苑飛雪坦然地笑著説,有資格成為“冷飯”的節目大多是經典之作,它們只是由於時代原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上世紀80年代的一些歌舞節目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融入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情懷,從而引發了共鳴。這些節目放到當今可能不再符合觀眾的欣賞需求,但為什麼不能嘗試把21世紀中國人的情懷融入這些經典呢?”

“把冷飯炒熱”是需要藝術技巧的。如何在把握外國民族藝術特性的同時,恰如其分地融入當代中國的文化元素,或許是個中關鍵。“把握住當今觀眾變化了的舞臺審美需求,是讓大家坐下來看完節目的根本所在。許多‘炒冷飯’的節目不被認可,問題在於製作者沒有添加創意的‘作料’,導致屢炒不熱,讓觀眾沒了胃口。”據苑飛雪的觀察,40歲以上的人是社會上藝術購買力較強的人群。這一年齡段的人經過了青年時代的打拼,精神上需要放鬆,既有懷舊的渴求,又有對新鮮感的需要。現在,中國藝術家的藝術水準、編排水準乃至舞臺科技水準已經大大提高,在這種基礎上對以前的藝術經典進行再次打磨,很可能會贏得這一人群的關注。

不過,苑飛雪也表示,二次創作是過猶不及的,倘若加入的元素過多、過雜、不熨帖的話,觀眾會覺得是對經典的不尊重。因此,最好的效果莫過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由此看來,所謂二次創作不僅需要藝術家的靈感和創新能力,還需要一份對節目品質、對觀眾感受負責的職業精神。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