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楊浦中小學生公益教育 學生“挑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8 10:57:09 | 文章來源: 青年報
  中小學生最樂意參加“假期兒童服務”等“時尚”公益活動,對“助殘”及“扶貧”缺乏興趣。如果參加公益活動,43%的中小學生的公益動機是“增加社會經驗”。昨天,在由九三學社楊浦區委員會、楊浦區教育局、滬上多所高校等共同舉辦的“知識楊浦九三論壇”上,一份剛出爐的關於楊浦區中小學生公益教育的報告揭示了中小學生接受公益教育的真實現狀。據悉,這份調查選取了楊浦的3所中小學作為抽樣調查對象,隨機發放問卷65份。本報記者 范彥萍

  六成學生樂意參加公益活動

  根據這份調查顯示,在回答“你是否了解公益教育”時,回答“了解”的佔8%,“不太了解”的佔61%,而“不了解”的佔31%。

  有趣的是,儘管公益教育的普及率不是很高,但在回答“若有公益實踐的機會,您是否願意參加”時,回答“願意”的佔大多數,佔到61%,回答“一般”的佔39%,而“不願意”的百分比為0%。這説明,雖然現在中小學生的公德心、公益心呈普遍下降的趨勢,但是沒有人會真的拒絕公益,這就更體現出公益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43%為了“增加社會經驗”

  調查報告顯示,如果進行公益實踐的話,該區絕大多數中小學生的出發點是“增加社會經驗”,這一比例高達佔43%;其次是視公益為“學習的一部分”,佔29%;“提升美德”和“實現理想”相同,各位14%。

  報告撰寫人姚益兵分析説,由此看來,楊浦區中小學生參加公益實踐大多是出於學校的安排或者增加社會經驗的需要,沒有對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的期望,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增加社會經驗”雖然是參加公益活動的好處之一,但是它多少帶有功利的性質,以功利為出發點來對待公益怎麼可能真正從公益中獲得教育呢?而‘學習的一部分’則視公益為義務,這兩者其實都沒有了解公益的實質。因此,我們公益教育的目的就應該把重點放在‘教育’上,應該加強孩子們的公益意識,以及公益實踐的主動性,而不是把公益看成是一個被迫的行為,或者是增加社會經驗的途徑。”

  在如何提高公益實踐的知識和技能方面,楊浦區的中小學生則大都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其中,選“活動加訓練”的佔50%,選“親身實踐”的佔39%,選“老師授課”的最少,只佔11%。

  僅有一成選擇助殘及扶貧

  給路邊的乞丐捐錢、幫助殘疾人。對於這些“老套”的助人為樂的辦法,在齊齊哈爾路第一小學讀書的樂樂並不感興趣。他更喜歡和爸爸參加慈善義賣義拍,還有玩環保遊戲,贏取小禮品。

  數據表明,楊浦區中小學生樂意參加的公益活動主要集中在“假期兒童服務”、“環保”、“節能”三方面,分別佔“27%”、23%和40%,但是,在“助殘”及“扶貧”方面,則有所欠缺,分別只佔3%和7%,和前三者差距較大。這表明孩子們對於新型的公益形式比較感興趣,而對傳統的、相對來説也較為辛苦的諸如“助殘”、“扶貧”項目的興趣不是很大。

  對此,報告的撰寫者姚益兵覺得可以理解,參與“助殘”“扶貧”項目,需要投入的精力、金錢、情感也相對來説要多一些,因此,願意投身這兩方面事業的人要少一些。但是反過來説,“助殘”“扶貧”項目在培養人與人之間的愛心、關懷,培養人的道德心方面也有其他項目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他建議,在今後的教育中,應該使青少年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助殘”“扶貧”等項目上來。

  ■建議

  設定每月一日為公益日

  對於楊浦區中小學生公益教育的現狀,姚益兵提出了幾大對策,如建議學校在每週或者每月課程的安排上,抽出一節課的時間來觀看公益片。還有就是組織有效的公益活動,如設定每個月的某一天為公益日,和附近的敬老院、孤兒院、福利院等機構建立固定的聯繫。另外,鄰里間可以形成互助家庭。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