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教育

與時代同行:楊之光從藝從教六十週年作品研討會發言摘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17 04:40:1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編者按:楊之光是我國著名的水墨人物畫家,在60年的藝術生涯中,其人物畫創作幾乎在每一個重要的年代,都有代表性作品問世,成為祖國發展的形象見證與視覺象徵。12月12日至20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與時代同行——楊之光從藝從教六十週年回顧暨‘楊之光美術中心’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這個別開生面、內容豐富的大型綜合藝術展,由范迪安、梁江和楊小彥共同策劃,陳履生任學術主持,何建成任藝術總監。在12日下午舉行的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與少兒藝術教育專家,就楊之光的水墨人物畫與時代、楊之光晚年藝術教育理念與少兒培養召開高層研討會,不僅總結了楊之光從藝60 年的成就,而且還就創作、創意與創新之內在關係,做出系統的研究。其中,“楊之光從藝從教60年學術研討會”由陳履生主持,“楊之光美術中心教育研討會”由龍念南主持。本報摘登部分文字,以饗讀者。

梁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楊之光不但在藝術創作上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作為美術教育家,他數十年來為美術事業尤其是廣東畫壇培養了很多人才。他的最重要的作品整批捐獻給了國家相關美術機構,其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敢於擔當、樂於奉獻的精神令人敬佩。

黎明(廣州美術學院院長): 1953年,楊之光作為新中國美術教育的優秀畢業生,跟隨當時的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胡一川以及同期畢業的年輕人,來到祖國南方創建了廣州美術學院。他早年受教于嶺南畫派高劍父,又追隨徐悲鴻,吸收各家之長。他在廣州美術學院的教學,嚴訓練、寬創作,在教育上貢獻良多。

他畢生的創作,均與時代同行,晚年在國外定居,深入了解西方美術後卻毅然回到國內,繼續他的創作,並嘗試在青少年中間播撒啟迪的種子。

何家英(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畫院院長):只要談到中國水墨人物畫,一定繞不過楊之光,他代表著當時人物畫的高度。楊之光的代表作品《一輩子第一回》、《礦山新兵》等今天看來依舊感人。尤其是表現艦長和戰士面對初升半輪紅日的《浴日圖》,背景十分悠長,在寫情上大筆揮灑,水墨淋漓,上下呼應十分得體,為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無論在多麼艱難的情況下,他從未放棄對於藝術的追求,對於人的真摯熱愛,著力挖掘生活中美好的情境。他對於後輩也是關懷備至。

看到楊之光少兒美術中心的兒童作品,我非常驚訝。楊之光致力於通過美術教孩子打開思路,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教牡丹畫牡丹,把水墨畫庸俗化,而是以開發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為主導,從而使他們得心應手地把感受到的東西畫出來。

張曉淩(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楊之光這一代人解決了人物畫如何面對生活的問題。徐悲鴻開了一個頭,楊之光這一代結出豐碩的果實。但他們畫的題材和人物,都和徐悲鴻時代不一樣,比如畫高架線、城市建設等,在前輩沒有提供任何經驗的前提下,這一代人在創新中國畫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般認為,面對生活的寫實主義作品,僅僅解決了造型問題、觀念問題,而忽略了筆墨問題。但楊之光、方增先等在筆墨上下了大功夫,既解決了寫實人物畫面對生活的擔當問題,還成功地繼承了筆墨。

楊之光等前輩的展覽陸續推出,展現中國人的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偉大的時代形象。暫且不論筆墨、學術貢獻,僅此一條,在新中國美術史上就應有一筆。

孫美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創作三階段,跨度六十年。楊之光以他持續不斷的創新精神,引起同行們許多熱門話題。其中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學術性議題,既關係著中國畫創作,也關係著中國畫教學,就是中國畫與素描關係的問題。楊之光的主題性人物畫、肖像畫、女人體寫意、舞蹈寫意……多品類創作,證實著中國人物畫融入西畫素描,強化寫實性表現力的藝術體系,做到以中化西,而非西化,終將立得住。但體系的中軸線和要津,必須是蔣兆和教學理論反覆強調的,理應在中國畫傳統的造型規律基礎上,融入西方素描,旨在加強中國畫內在結構、骨法用筆的表現力。

皮道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楊之光的藝術道路延續了徐蔣的水墨變革之路。徐悲鴻的變革,主要是借鑒西方寫實繪畫的畫法,擴大了中國畫的表現範圍、水墨語言,但是停留在素描加水墨的層面上。楊之光這一代人做好了打通和銜接的工作,結束了素描加水墨的作風,把西畫的寫實主義的觀念手法,和傳統水墨畫技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對於上世紀80年代乃至新世紀以來的水墨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陳醉(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把人物畫推上頂峰是共和國的功勞,政權建立以後需要大量反映現實的大主題繪畫樣式,在此之前沒有人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共和國培養了一大批包括楊之光在內的人物畫畫家。歷史上人物畫也寫實,但方法不一樣,很難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包括楊之光在內的共和國培養出的畫家,創造了新時代的畫風。

孫克(著名評論家): 在水墨寫意畫上,楊之光的成功實踐對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在上世紀50年代畫的《一輩子第一回》,有蔣兆和的作風,晚年發展了沒骨寫意,而且很大膽地融合了色彩,充滿了現代感。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之光説“我一生就是不走別人走過的路”,具有當代中國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時代精神。在美術史上衡量他對於新中國人物畫的貢獻,繞不開《礦山新兵》為代表的寫實水墨人物和以舞蹈人物為代表的沒骨寫意人物。

尚輝(《美術》執行主編):楊之光是水墨人物畫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作品有時代的鮮明特徵。他在水墨寫意人物畫上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創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有不少尺幅巨大的主題性作品,但看了不令人激動,有些索然無味,而楊之光的寫意水墨人物畫有一種激情澎湃的力量,充滿水墨寫意畫的精神。他的水墨寫意、沒骨寫意吸收了水彩的因素,最後昇華出來“寫”的精神。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一位藝術家不在於有多少頭銜,也不在於有多少別墅,更不在於有多少名車,而在於有沒有幾件經典的作品,深入人心,載入史冊。楊之光做到了。

劉龍庭(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楊之光是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人物畫壇的常青樹,從他早期的作品能看到筆墨功夫和造型能力的完美結合。他晚年的作品,潑彩也好、大寫意也好,體現了氣韻生動的優良傳統,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對21世紀的國畫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陶咏白(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寫實和寫意是兩難,楊之光都闖過來了,一氣呵成,任意揮灑。以大量的水彩寫生和傳統手法結合起來的繪畫,在光色的運用上,以色當墨,水彩加線,保證了色彩和水墨的互相結合,形成了楊氏風格。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之光畫的人體和頭像,對光的使用非常出色。中國畫要改革,首先要用好光,一直到徐悲鴻、蔣兆和、李可染、楊之光,才把光運用到中國畫當中,非常了不起。

田黎明(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楊之光的作品充滿了光明,在“筆墨當隨時代”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體現了時代的精神和文人的品格。

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從徐蔣開始強調人物畫寫實和寫意的融合。在中西融合的問題上,央美在教學上討論了很長時間。楊之光較好地結合了寫實和寫意,比如《礦山新兵》的幹筆和濕筆,眼窩之間的轉移濕筆一筆就成形。人物畫臉部的刻畫很難做到一筆成形。筆墨抽象和臉部的紮實寫生結合在一起,要有很深的體會方式。楊之光吸收和借鑒了素描,解決了最關鍵的問題,使筆墨特別耐看。

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楊之光的作品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非常有影響。到了80年代,新潮滾滾,一浪高一浪,楊之光還在引領潮流,那時五六十年代的畫家大多被淡忘了。彩墨是很有爭議的概念,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確實左右著中國高等美術院校。楊之光的彩墨使得理論界重新認真思考彩墨畫的歷史性,以及如何重新認識和評價。

陳振國(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楊之光老師非常全面。他在1949年以前的學習奠定了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在就讀中央美術學院之前,他就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花鳥作品畫冊。1949年之後,他很注重融會貫通,不僅是技法研究。

有人提出,楊之光讓人印象深的畫,是不是屬於歌功頌德派。我絕對相信他們這一批人,雖然有很多“文革”期間的繪畫作品,但是創作是真誠的。我對這一批老知識分子充滿了敬意,他們的人格魅力值得敬仰和學習。

朱虹子(《中國藝術報》副社長):很多先生説,楊之光和時代同行。但從某種意義上,楊之光與時代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他對於美,對於理想人格,始終保持著浪漫的情緒和美好的嚮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六十年代不是一個優雅的年代,但楊之光的作品一以貫之地從人性的角度觀照社會。包括他所塑造的毛澤東形象,我們看到是一個社會領袖的理想狀態。我覺得這是楊之光和其他同時代畫家的差別。這在中國當代的繪畫中是非常稀缺的,正因為稀缺,我覺得寶貴。

魯虹(深圳美術館研究員):剛才田黎明談得非常好,楊之光的作品自由流暢,充分拓展了表現的空間,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在這一點上,他對徐悲鴻有所超越,大膽地改變了傳統人物畫的方法。

史國良(著名人物畫家):楊之光是徐蔣教育體系培養的一代成果,是他那一代的佼佼者,對後來的人物畫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他在教學上也花費了相當大的心血,“四寫”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老先生晚年將精力放在了少兒美術教育上,其用心之苦令人敬佩。

楊建國(《東方藝術·國畫大家》主編):楊之光的許多作品我們這一代人都看過,而且能記下來。不少展出的作品小時候臨摹學習過,特別熱愛,直到今天熱度未減。北有黃胄、南有楊之光,學習人物畫的學生沒有不曾臨摹過楊之光作品的。

楊珍妮(廣州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楊之光創作了一輩子,用美的原則描繪世界。他一直在追求美,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坎坷人生。由於家庭的出身,再加上歷史的原因,楊之光沒少吃苦。但他始終是一個愛國、愛黨、愛人民的藝術家,用自己的心、愛、情,歌頌祖國、母親、人民。

他在廣州美術學院幹了一輩子。他有一句話我深深記著,他説:“我深愛我的學生,我重視教育,遠遠超過我自己的創作。”廣州美術學院為貧困學生捐款,他是第一個站出來的。畫品高,人品高,他是真正的藝術家。

楊之光:我感謝大家今天的發言,對我很有幫助。忙了一輩子,大家幫我總結得非常好,有一些自己是總結不出來的,我回去好好消化大家的發言。

我一輩子吃的苦不比任何人少。有很多的高手和我一樣的努力。我的藝術追求光明,我從來不畫悲的東西,都是樂觀向上。我畫石魯像時是自己最難過的時候,心在流血,可是我畫他笑。這張肖像在美國展覽時引起了轟動,藝術的力量會超越國界。再次感謝大家。(發言根據速記摘要,未經與會專家審閱)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與時代同行——楊之光從藝從教六十週年回顧展舉行
· 楊之光:培養年輕人比自己創作重要
· 楊之光從藝從教60週年回顧展
· 楊之光的60年:我的路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心態
· “楊之光美術中心”作品展將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 許欽松、楊之光等13名家聯袂作五百平尺嶺南大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