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楊之光的60年:我的路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心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6 16:35:33 | 文章來源: 資訊時報

著名水墨人物畫家楊之光從藝從教六十週年回顧暨“楊之光美術中心” 作品展,下週六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個展覽不僅將展示楊之光繪畫60年的重要代表作,同時,也呈現了教育家楊之光的教學成果——80歲老畫家的作品將和一群孩子的作品共同展出,歷史與未來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展覽中。該展覽由著名藝術批評家范迪安、梁江與楊小彥共同策劃;陳履生任學術主持與何建成任藝術總監。

展覽前夕,資訊時報記者在楊之光的家裏聽他講述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從1954年創作《一輩子第一回》,到1999年畫大型主題畫《九八英雄頌》,楊之光始終抓住時代的變化,堅持創新,走他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水墨畫上開拓了多個前人沒有達到的新領域,成為水墨人物畫領域的一代宗師。

然而,在藝術家的身份後面,隨著新中國共同成長的楊之光,還有著教育家、慈善家等身份,他的內心始終擔負著自己的社會責任心和對國家的愛。這也是他為什麼將自己所有畫作捐給國家,為什麼在晚年完全投入到對少年美術教育進行改革。在楊之光的心裏,六十年的繪畫之路,充滿了風風雨雨,但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代表了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心態,他的畫與時代同行。因此,他説,這個畫展總結了他這一生怎麼想、怎麼做、做了什麼。

 
    《一輩子第一回》所獲得的廣泛讚譽奠定了楊之光在新中國美術領域中的地位。我可以把這種模式的特徵簡單歸納為:畫種雖老,直指現實;人物雖少,事件很大;行為很小,意義深遠;畫中一人,畫外萬人。                                                                        ——評論家馮原

  楊之光

楊之光繪畫之路:我這一生就喜歡闖

用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的話來説,楊之光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中國畫人物畫家,他最突出特點是緊密聯繫著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體現出人物畫的變革與創新。他的老師包括嶺南畫派的高劍父和中國畫的徐悲鴻、蔣兆和等人,一南一北、不同風格的繪畫體系,都在楊之光的繼承發展中有了新的突破。從這次展覽中,我們將能清楚地看到楊之光作品的獨特風格。

資訊時報:在回首六十年的繪畫之路之際,您對自己有怎樣的評價?

楊之光:這次六十年回顧展,我最問心無愧的是,我一輩子堅持下來了,沒有轉向,沒有受其他的誘惑。這個展覽應該是希望畫一個完滿的句號,總結了以前的60年我做了什麼,怎麼做,怎麼想。以後不會再做這樣的展覽了,人生能有幾個60年。

激揚文字  楊之光.鷗洋合作 1973年

資訊時報:您是小時候就開始學畫了?是什麼讓你堅持了一輩子堅持畫畫?

楊之光:我六歲進小學一年級,有一天下課,黑板上擦乾凈了,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畫了一個將軍騎馬,我現在還有印象,畫完了上課鈴響了,來不及擦,我趕緊坐在椅子上,嚇得要死,等著老師來批評。老師進來,他一看,不但沒有罵還表揚了我,説畫得不錯嘛。就這一句話,就改變了我的一生。所以,小孩受到某種讚揚是很重要的。當然,後來也不斷得到鼓勵,主要是書法方面,我讀小學的時候不斷得獎。大概啟蒙就是這樣。

資訊時報:在您長大之後,您曾擁有多位藝術大師作為老師,包括高劍父、徐悲鴻、蔣兆和等人,他們對您産生過怎樣的影響?

楊之光:高劍父對我的影響就是面向生活寫生,主張從實際生活中汲取營養,表現現代生活,因為以前學畫臨摹多,這一點對我影響比較大。徐悲鴻先生的作用不同,他主張打好基本功,培養造型基礎。兩個老師剛好是互補的,一個講寫生,一個講造型基礎,徐先生教我們非常嚴格,我受他影響,基礎比較好。現在我的基礎我的學生都比不了,素描、水彩、雕塑都很全面,底座比較厚,效果就不一樣。

礦山新兵 1971年

資訊時報:您一生都在不斷根據現實進行新的創作,您的藝術觀念是怎樣的?

楊之光:我這一生就喜歡闖,”借鑒古洋尋我法,平生最忌食殘羹“,不跟人家走,不吃人家剩飯。前人沒做到的,我做,別人技巧不適應,不善於,我來把”不善於“變成”善於“,這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説軍艦,以前沒人畫過,我上世紀60年代初就畫了。我就喜歡闖,闖了六十年,闖到了今天。所以給我一些榮譽,我也不會自滿,因為老是不滿足,我追求的目標就是闖新的路子。

資訊時報:您和他人最不同的事情大概就是您將自己的全部作品都捐給了國家,這一點在這個時代很罕見。

楊之光:這次展覽還有一個特點,所有的畫都是借來了,向美術館、博物館和私人藏家那裏借來的。我們自己拿不出。我這個人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我愛我的國家,愛人民,不然,我就不會把我全部的作品都捐給國家,一千二百多件,很徹底,現在我家裏都空了。

 

浴日圖 1962年

僅僅有技法,尚不足以造就今天的楊之光。支撐楊之光的,是他從1954年到1999年長達四十餘年的創作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楊之光所創作的作品,是共和國發展的形象節點,與共和國同步,成為整整一個時代的藝術寫照。

在創作中,對於楊之光來説,筆墨只是其表,把自己想像成導演,同時又想像成觀眾,則是其裏。楊之光不斷畫變體畫,就像一個嚴肅的導演,在想像的觀眾注視下,編演一場重大的戲劇。這樣一種創作手法,不僅傳統中國所無,同時代眾多人物畫家也難以企及。從這個意義上説,楊之光不愧為當今水墨人物畫界第一人。

——策展人楊小彥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楊之光美術中心”作品展將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 楊之光60年藝術生涯最高總結 “與時代同行”將在京展出(組圖)
· 許欽松、楊之光等13名家聯袂作五百平尺嶺南大畫
· 嶺南畫院:攜“楊之光美術中心”開分校
· 楊之光談退休生活:我的知音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