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演出

《印象·國樂》 將登陸廣州 突破常規演出模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01 14:42:10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一場特殊的“大型樂劇”,將於7月4日首次在廣州大劇院上演。舞臺的主角不是歌唱家,而是瑟、篳篥、箜篌、雷公鼓……這些從敦煌壁畫上走下來的古樂器。

這部突破民樂常規演出模式、極具顛覆性的作品,名為《印象·國樂》,由執導過奧運開幕式的王潮歌擔任總導演。這場演出賦予了民樂全新的包裝,讓早已與時代脫節的傳統民樂,有了更接地氣的形象。

首先,劇中演奏的樂器甚有來頭,當中大部分早已失傳,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根據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古樂器複製而成,共計61款、80多件。這些塵封千年的敦煌樂器,包括篳篥、花瓣二胡、鳳首阮、蓮花琴、瑟、葫蘆琴、雷公鼓、五弦琵琶等等,吹、拉、彈、打類別各異。

為了讓這些古樂器呈現出聽覺以外的魅力,導演王潮歌也在視覺上下了苦功。演出中會出現東方美的盤扣刺繡,寓有禪意的水墨白紗,大膽撞色,飄逸組合,將中國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

為了創作這臺演出,導演王潮歌還專程去敦煌考察壁畫。她驚奇發現壁畫中的樂師都是華服演奏。“我們這次的服裝完全追隨古人,隋、唐、宋、明,中華國樂不是淒苦的,不是哀怨的,它更不是送葬的鎖吶,淒涼的胡笛。中華國樂是華麗的,是身穿華服演奏的。這樣的樂器,要有這樣的樂師,要有這樣的服裝相配,我要再現它。”

同時,《印象·國樂》也緊跟時代潮流,視覺設計中大量融入時尚元素,突破傳統服裝的局限,運用中國直至全世界的國寶級手工技藝,結合現代時尚設計,將古典與時尚完美結合。

最為獨特的,是《印象·國樂》第一次在民族音樂演奏中為演奏家們加入獨白,引入劇情,樂團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在臺上直面觀眾,講述自己真實的音樂故事。

面對這種全新的演繹,馬雲看完後接受採訪時説:“我從來不聽音樂會的,坐不住,是王潮歌一定要拉我去,我是做好逃出來的準備的,但我真的從頭到尾聽完了,我看每個人都哭得稀裏嘩拉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