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演出

敦煌莫高窟樂器奏響申城 展現封存千年古樂之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1 11:00:36 | 文章來源: 解放網-解放日報

敦煌壁畫曲——胡琴

敦煌壁畫曲——胡琴

篳篥、花瓣二胡、鳳首阮、蓮花琴、瑟、葫蘆琴、雷公鼓、五弦琵琶……敦煌莫高窟樂器走出壁畫,走上申城舞臺。中央民族樂團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攜手製作民族樂劇“敦煌之夜”《印象·國樂》,本週六起連續兩晚(26日和27日)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61款80余件倣敦煌壁畫樂器展現封存千年的古樂之聲。

新聞發佈會上,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介紹,《印象·國樂》創意誕生自2007年,中央民族樂團著手與敦煌研究學者、音樂學家以及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籌劃復原數千年前的古老樂器。莫高窟壁畫繪有6300多件樂器圖像,70多種樂器種類。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品牌名稱“敦煌”和“飛天女神”品牌造型均來自於敦煌壁畫。

2011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申報的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為《印象·國樂》研製“古韻”與“新聲”兼得的敦煌壁畫樂器,還是一次新的挑戰。

倣敦煌壁畫樂器中,排簫、五弦葫蘆琴、箜篌、瑟、方響、羯鼓等已少見或失傳。即使與現代民族樂器“重名”的倣敦煌壁畫樂器,形制也不“重復”。胡琴挑選花瓣形和捲曲形琴首,而非接近現代胡琴的宋代奚琴琴首造型。琴筒琴桿沒有使用胡琴慣用的天然竹材,用酸枝木取代,是為了與琵琶、阮等木質共鳴體的弦鳴樂器相融合,而竹材胡琴的音色相對樂隊整體演出“個性”太強。製作高中低音系列胡琴時,樂器一廠製作師結合幾十年前製作各種圓筒二胡的經驗,在音膜蒙制時考慮材質、氣候、時效、音色等因素,使用特製楓木琴碼,使得胡琴發聲更“直白”。在笙和竽的材料上,古老的木鬥取代了充滿“金石之聲”的銅鬥,音色更為沉斂古樸。高中低音系列的蓮花琴使用定制琴弦,沒有沿用與現代形制相近的“阮族”琴弦,音色弱化明亮度,以接近敦煌韻味。

《印象·國樂》導演王潮歌,是北京奧運會六人核心創意小組成員,參與執導《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印象麗江》等八部印象系列演出。在《印象·國樂》中,她嘗試把演奏家引入劇情,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要講臺詞、做表演,講述自己真實的故事。演出從劇場外的通道開始,電梯旁、咖啡廳,《印象·國樂》音樂在觀眾身旁不經意地流淌。

為了這臺演出,王潮歌專程去敦煌考察。她發現壁畫中的樂師都是華服演奏,“我們這次服裝完全追隨古人,中華國樂不是淒苦的、哀怨的,它更不是送葬的嗩吶、淒涼的胡笛。中華國樂是華麗的,是身穿華服演奏的。這樣的樂器,要有這樣的樂師,要有這樣的服裝相配,《印象·國樂》要再現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