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5月1日,由林奕華執導、何韻詩主演的舞臺劇《賈寶玉》在北展劇場完成了巡演北京站的4場演出。該劇總長近4個小時,散戲已是夜裏11點半,如此“超長”在北京的戲劇舞臺上也是絕無僅有。儘管由於時間問題,演出期間不斷有觀眾離席,但在謝幕時分《賈寶玉》仍然贏得了全場起立鼓掌的禮遇。演出結束後,《賈寶玉》在網路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從觀眾反響來看,兩極分化頗為明顯。
改編:《紅樓夢》的一種現代解讀
舞臺劇《賈寶玉》改編自《紅樓夢》,故事主要情節與人物關係也與原著基本吻合。《賈寶玉》全劇以寶玉死後還魂,重訪大觀園為主線展開故事。在人世間經歷一遭的寶玉返回太虛幻境,卻因對二十年諸种經歷都“記不起”而無法釋懷,為了真正的“放下”,寶玉請求警幻仙姑讓他重回大觀園,由此重歷了“黛玉進府”、“金玉姻緣”、“讀西廂”、“解花簽”等一系列前塵往事。如此説來,《賈寶玉》既是對《紅樓夢》的一種續寫,同時也是抽離出故事,從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解讀了這部經典名著。舞臺被設計成一個廢舊的大倉庫,舞臺時空空曠深遠、亦真亦幻,從而帶給戲劇更多空間與想像力。這次重遊故地的賈寶玉已不再是原著中那個懵懂無知的少年,他洞悉了未來,知曉每個人即將面臨的悲劇命運,因而他的思考方式、心情體會,都與原著中的賈寶玉大不相同。
在劇本改編上,《賈寶玉》採用了六十年代王文娟與徐玉蘭越劇版《紅樓夢》的結構,從原著中選取二十個片段重新結構,在故事編排上走了一條“捷徑”。有了越劇版的情節基礎,《賈寶玉》對古老的《紅樓夢》進行了新的思考。導演林奕華曾説,《賈寶玉》是我們每個人經歷成長和了悟的旅程,因而有了“Awakening”(悟)這個意味深長的英譯名。提取“悟”作為全劇的主題,凸顯了《賈寶玉》一劇的現代性思維,許多觀眾耳熟能詳的情節都被重新書寫,如在“寶玉被笞”的一場中,賈政一改原著中“偽君子”的形象,與兒子寶玉的一段對話言辭懇切,令人唏噓不已。而在“大婚”的段落,則更為顛覆,寶玉憑自己的記憶知道新娘是寶釵,但當掀開蓋頭時卻發現真的是黛玉,然而寶玉卻拒絕同黛玉結婚,而是讓黛玉還盡眼淚再去天上與神瑛侍者相會。
導演:風格似《包法利夫人們》
與林奕華以往的風格一樣,劇中的賈寶玉和十二金釵都身著現代裝,何韻詩以短髮、斗篷、黑靴的利落造型亮相,十二金釵則清一色幹練的職業裝、高跟鞋登臺,演員口中還不時冒出英文、日文、韓文與普通話混雜。借古典名著的外衣,融入時下都市的娛樂元素,與城市人孤獨、慾望等議題對話,是林奕華標誌性的導演手法,《賈寶玉》也不外乎如是。在此之前,林奕華已有《半生緣》(與國家話劇院合作)、《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六部戲在北京演出過,所以首都的戲劇觀眾對林奕華並不陌生。此次《賈寶玉》與2007年來京演出的《包法利夫人們》較為相似,前半程嬉笑歪解的鬧劇風格,後半程繁華落盡,回歸嚴肅的主題。
歌舞是林奕華戲劇的一大利器,總能為他的戲添色不少,《賈寶玉》中何韻詩展現了她作為歌手的歌唱實力,包括早前在網路曝光的熱門主題曲《癡情司》之外,何韻詩在現場還演唱了《茫茫》、《花辭》、《拋磚引玉》等共七首原創歌曲。在林奕華過往的作品中,歌舞與戲劇的穿插都能恰到好處,為戲“點睛”的同時不喧賓奪主。但《賈寶玉》中何韻詩的歌卻著實成了一把“雙刃劍”,美則美矣,與劇情的銜接卻稍顯突兀,一首歌完整唱下來的兩三分鐘時間都成了何韻詩的show time,十二金釵則完全淪為“伴舞”。此外,在何韻詩演唱時,舞美、多媒體也極盡華麗之能事,讓人一個恍惚,以為來北展聽了一場以“紅樓夢”為主題的何韻詩演唱會(北展劇場常作為舉辦演唱會的場所)。
演員:全情投入淚灑舞臺
作為《賈寶玉》的絕對主角,何韻詩在劇中的表現令人耳目一新,前半場她演出了寶玉的天真爛漫,活潑俏皮,後半場隨著劇情的推進更加漸入佳境,寶玉的癡情,面對命運的無力與最後的了悟,都被何韻詩詮釋得入木三分,在實力強勁的“十二金釵”面前,何韻詩儘管演技稍顯稚嫩,也沒有很多舞臺劇經驗,卻能以她獨有的真實和略帶拙樸的表演叩開了觀眾的心。
除了何韻詩外,出演“十二金釵”的12名女演員都是從去年“非常林奕華”在港臺兩地演員甄選中脫穎而出,才獲得出演該劇的機會,12名女演員大都是名校表演科班畢業,且有著豐富的舞臺劇經驗,其中周姮吟、趙逸嵐、楊芷瓔、葉麗嘉四位此前曾與林奕華有過合作,另外八位演員都是首次與導演林奕華合作。“十二金釵”在劇中沒有固定的角色,時常是多位演員共同演繹一個角色,難度頗大。“全女班”的演出展現了演員們出色的舞臺掌控力,坐在前排的觀眾會發現演員因全情投入而淚灑舞臺。
觀眾:反響兩極眾説紛紜
《賈寶玉》北京站首演後,招致了相當的爭議,觀眾反響兩極分化較明顯。喜歡這部戲的觀眾認為,《賈寶玉》從故事、導演、演員、舞美和音樂都賞心悅目,勾起了他們閱讀《紅樓夢》的美好回憶。有觀眾評論道:12歲第一次讀《紅樓夢》,至今也讀完四遍,看《賈寶玉》的每個片段都不禁讓我回憶起在不同年齡時讀到那個情節的感受與體會,然後在這4個小時裏笑著流淚。但也有觀眾表示,《賈寶玉》中所有引發思考的部分都源自於《紅樓夢》原著,而非眼前這部《賈寶玉》,戲裏充斥過多的是編導一廂情願的讀解,因而該劇基本可看作是一部用舞臺劇書寫的《紅樓夢》讀後感,這些觀眾對林奕華所謂的“解構經典”也並不買賬。
此外,對於那些沒有讀過《紅樓夢》的觀眾來説,《賈寶玉》快節奏的臺詞、大段的內心獨白、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場景轉換對他們或許也是個挑戰,劇中的現代性解讀也是建立在觀眾對《紅樓夢》故事有相當的了解的前提下才能“跟得上”劇情,否則一不留神,很容易看得“雲裏霧裏”、“睡過去好幾覺”。
不論如何,《賈寶玉》都不失為一部製作精良的誠意之作。以經典的《紅樓夢》為素材再創作,一方面可以借力經典,引人關注;另一方面也會無可避免地招致巨大爭議,畢竟《紅樓夢》在多數人心中的地位無可撼動,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賈寶玉。北京站之後,《賈寶玉》還將於本月在武漢、蘭州、重慶和深圳四個城市進行巡演,相信該劇還將引發更多精彩有價值的觀想與評論。(撰文/陳然李妍)
|